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憙,字季和,上党铜鞮人也。少有高行,以贤良征,不行。累辟三府,不就。宣帝①复辟憙为太傅属,固辞疾,郡县扶舆上道,时憙母疾笃,乃窃逾泫氏城而徒还,遂遭母丧,论者嘉其志节。后为并州别驾,时骁骑将军秦朗过并州,州将毕轨敬焉。令乘车至阁。憙固谏以为不可,轨不得已从之。
景帝②辅政,命憙为大将军从事中郎,憙到,引见,谓憙曰:“昔先公辟君而君不应,今孤命君而君至,何也?”对曰:“先君以礼见待,憙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帝甚重之。从讨毌丘俭还,迁御史中丞。当官正色,不惮强御,百僚震肃焉。
顷之,除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绥御华夷,甚有声绩。羌虏犯塞,憙因其隙会,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以功重免谴。
泰始初,封祁侯。憙上言:“故立进令刘友、前尚书山涛、中山王睦、故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官稻田,请免涛、睦等官。陔已亡,请贬谥。”诏曰:“法者,天下取正,不避亲贵,然后行耳,吾岂将枉纵其间哉!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侵剥百姓,以缪惑朝士。奸吏乃敢作此,其考竟友以惩邪佞。涛等不贰其过者,皆勿有所问。憙亢志在公,当官而行,可谓‘邦之司直’者矣。光武有云:‘贵戚且敛手以避二鲍’。岂其然乎!其申敕群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初,憙为仆射时,凉州虏寇边,憙唱义遣军讨之。朝士谓出兵不易,虏未足为患,竟不从之。后虏果大纵逸,凉州覆没,朝廷深悔焉。憙自历仕,家无储积,亲旧故人乃至分衣共食,未尝私以王官。及卒,追赠太保,谥曰成。(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一》有删改)
【注】①宣帝:司马懿。②景帝:司马师。③泰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④邦之司直:出自《诗经》,司直:主正人过者。⑤二鲍:指汉初鲍永、东汉鲍恢,两人都抗直不避权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固辞疾辞:推辞
B.帝甚重之重:器重
C.然案此事皆是友所作案:追究,查办
D.竟不从之竟:竟然
2.下列语句中,全部表现李憙为官正直的一组是()(3分)
①论者嘉其志节②憙固谏以为不可③当官正色,不惮强御④绥御华夷,甚有声绩⑤从讨毌丘俭还,迁御史中丞⑥未尝私以王官
A.①②④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憙年轻时,有德才,多次被征召为官,都坚辞不就。后来为了病重的母亲,在上任途中偷偷回家,这种弃官尽孝的志节赢得人们的赞许。
B.李憙告发刘友、山涛、司马睦及武陔等各侵占官稻田,司马炎虽然表扬了李憙,但只惩罚了前立进县令刘友了事,对山涛、司马睦等亲信大臣却法外开恩。
C.李憙兼任护羌校尉时,对待羌人,主张坚决打击。做仆射时,也主动要求领兵讨伐,但朝廷并不接受。不久羌人大举进犯,攻陷凉州,朝廷为之震惊。
D.李憙为官清廉贫俭,家无蓄积,亲戚旧友分穿他的衣服,和他一起吃饭,但他却不曾徇私为他们谋取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公以法见绳,憙畏法而至。(3分)
译:
(2)不及启闻,辄以便宜出军深入,遂大克获。(3分)
译: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屈原《离骚》)
(2)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
(3)凡在故老,。(李密《陈情表》)
(4)其间旦暮闻何物?。(白居易《琵琶行》)
(5)使天下之人,。(杜牧《阿房宫赋》)
(6)无丝竹之乱耳,。(刘禹锡《陋室铭》)
作文(7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70分)
蒋方舟原来的梦想是当大师,但渐渐地,她觉得当大师不是主观能决定的,她的想法开始变得现实。不过,她想:“我的梦想再现实也绝对不是一套房子。我的奋斗是想在写作之外,有能够让我逃遁的一个领域,默默地干,它不一定是学术的东西。那样,我就不用整天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或话题了。”
要求:①以“梦想与现实”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②字数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日前,获得2007年“快男”全国第十名的王铮亮和2006年“超女”全国亚军的谭维维,双双被其母校四川音乐学院破格聘为通俗音乐学院“副教授”。与以往的“教授”们大都是娱乐圈的资深人士不同,王铮亮和谭维维作为选秀明星被聘为高校教授尚属首次。
二人破格升为副教授的消息传出后,除了二人的粉丝外,对此事持“认可”态度的人并不多。
⑴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内容。(3分)
答:
⑵你对高校聘用选秀明星为教授的做法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150字左右)(7分)
下面语段中存在着语法、用词等方面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近日,考古人员在广州进行考古发掘时,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工地的南汉地层发现了一处大型宫殿遗址,这处宫殿遗址位于发掘区西部,是一组大型的建筑院落,由多进殿堂、庭院和回廊组合而成。第一进殿堂位于南面,尤有特色:殿基用巨型的青石板包砌成高大的礅台,残存的青石板磨损得非常平整,最高1.56米,埋入地下至少3米以上。宫殿的宽度虽然暂时不详,但目前已经发现有东西三列、南北四排共11个磉礅(宫殿的柱基),每个磉礅边长近3米,由此可确定宫殿的进深为三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斯人已逝,良知犹存
季羡林先生走了,昨晨8时50分左右从北京301医院走了,享年98岁。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太过熟悉。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然而,当我们用这些词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时,却难免有些苍白。人们痛惜他的离去,不仅因为世间从此少了一位博学多思的学者,一位精于语言的英才,一位连接中印文化、中西文化的摆渡人,更是因为中国从此少了一位守护真话与良知的世纪老人。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活到98岁高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早就活超了“预算”。季羡林以其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中国、感动世界。几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看望季羡林时谈到,季老的书里人生,同样是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中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艰难困苦,即使是在“牛棚”挨整时,也没丢掉自己的信仰。更令人敬佩的是,季羡林甚至利用在传达室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280万字的梵文作品。
今天,许多人在为名利奔忙,更有人因此失去了底线,全然没有老一代知识分子为求真知宁坐几十年冷板凳的毅力与真诚。而这方面,季羡林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皆堪称楷模。胡适曾说,做学问要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与季羡林齐名的香港学者饶宗颐说,季羡林笃实敦厚,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张中行则认为季羡林以一身兼具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普通、朴素、敦厚,也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直接、最平易的印象。一切应了诗人对他的评价——“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即使是在其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时,季羡林也不以名人自居,有时自嘲和王国维、陈寅恪、吴宓等国学大师相比,自己只是“一个杂牌军而已”。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着就更难!”应该说,季羡林为人所敬仰,除了学识,同样在于他从容地、真性情地走过一个世纪。季羡林把说真话当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丢掉自己的良知。”
一个知识分子,以罕见的温和、超人的毅力、寻常人难以企及的睿智,温和而坚定地走完了动荡的20世纪,走完自己的一生。从晚清到中华民国再到新中国,虽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的平凡的经历”,但熟悉季羡林的人都知道,他“毕生认真,饱尝苦头”,而他的《牛棚杂忆》也因此被出版界视为“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
良人已去,良知犹在。在《病榻杂记》一书中,季羡林力辞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三项桂冠,以求“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季羡林表明自己不做“国宝”,但他心里一定认同这种说法,即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永远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相信这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选自2009年7月12日《新京报》)
1.下列对上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直接点明季羡林先生辞世的时间、地点和年龄,开门见山,简单醒目又具震撼力。
B.“当我们用这些词语描述季羡林生前的荣耀时,却难免有些苍白。”这句话说明季羡林的离去,是中国及世界的一大损失,突出季羡林一生的贡献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C.“为真理而死不容易,为真理而活就更难!”这是哲学家斯宾诺莎赞扬季羡林先生一生为追求真理所作出的卓越的贡献。
D.文章思路贯通,章法严整,先从季羡林生前的荣耀和成就谈起,然后从治学和为人来概括其一生的贡献和人格魅力。
E.本文文字典雅,字里行间饱蘸深情。告诉人们:坚守自己的良知,只说真话不说假话就是季羡林留给世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2.文章第四段引用胡适、饶宗颐、张中行等人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3.巴金先生曾说:“说的真话并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是在真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文中最后说“真话与良知才是一个国家最不可或缺、最需要珍视的‘国宝’”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