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来又形成“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就这样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被逐步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2.“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3.“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1.AE 2.(1)“和”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2)“同”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每点2分) 3.(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4)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和”的理念趋于成熟的标志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还不能完全标志“和”的理念的成熟。E项,应是:“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多选则按前4题计分)(8分)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残阳如血。

3.秦人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               ,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5.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

 

查看答案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注:此诗作于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之时,“齐安”是黄州的郡名。

①说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何特色?(4分)

②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查看答案

卖酒者传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量酌之,曰:“毋盗瓶中酒,受主翁笞也。”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有事聚饮者,必会其肆。里中有数聚饮,平事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多墨色。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平事不得决,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乙得金欣然,以为甲终不负己也。四年,甲乃仅偿卖酒者四百金。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非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术者谈五行,立决人死,疏先后宜死者六人矣。卖酒者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舍主毕至,曰:“吾往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子母若干矣。”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第八人以下各如期死,卖酒者活更七年。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

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卖酒者姓郭名节,他善事颇众。予闻之欧阳介庵云。

①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1.下列加线词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遣童婢沽:买                      B.以为甲终不己也负:欠钱

C.疏先后死者六人宜:合适              D.能偿者其息损:损害

2.下列加线词意义与用法完全一致的一组是:(3分)

A.①善酿致富②更注酒,使持

B.①中心愿之乎②汝贷金若干,子母干矣。

C.①至夜分,散去②主人取客钱买酒肉耶

D.①客偿博负行②召买田舍主毕至

3.下列各组中能全部表现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的一项是(3分)

①平生不欺人②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③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④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⑥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④⑤⑥

4.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卖酒者平生没有欺骗别人,特别是对于仆人丫鬟来买酒的,他都要关切的嘱咐几句。

B.为了能让寄宿的客人肯吃喝,卖酒者以赌博为名,将赢取的钱来吃喝,最终分文未取。

C.卖酒者爱好赌博,他从来不肯与别人赌博,是为了不让孩子把自己的家产败掉。

D.卖酒者待人仁慈宽厚,乐善好施,寿命超过术士的预言,这体现民间善有善报的观念。

5.翻译下列语句:

①能偿者损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曰:“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3分)

②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放过风筝吗?你见过别人放风筝吗?

风筝,一种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所以风筝放飞有两个必要的条件:要在有风的天气下,得有提线的牵引。

许多人都很喜欢放风筝,喜欢牵着风筝一直奔跑的感觉,更喜欢看着风筝飞到高高的天空,越飞越远,将梦想与希望同风筝一起放飞。

请你结合放风筝的情景,以“放风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散文,抒发自己的情感或写出自己的思考。

 

查看答案

本学期广州六中高一年级举行了主题为“情思飞扬,经典永存”的诗文朗诵比赛,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比赛。要求:①富有激情和号召力;②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③语言连贯得体;④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