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题目。(15分) 水上的绍兴 叶文玲 绍兴和水难解难分...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题目。(15分)

水上的绍兴

叶文玲

绍兴和水难解难分,追史迹,听传说,莫过于“大禹治水”。“大禹治水”将水对于绍兴的弊与利,尽道其中矣!这是说过去。在崇仰现代文明的当今,一个地方,若被指认为“东方的……”往往也最能成为评价的一种时尚。因此,在很多时候,最教绍兴和绍兴人中听受用的,还是这句话:“绍兴是东方威尼斯”!              毋庸我细细描述威尼斯,如今出国旅游已然成为国人生活中的寻常事。一到威尼斯,那片浪漫的汪洋便和原先的想象一起在我心中潋滟激荡,而一旦亲见那一艘艘船头尖尖船尾翘翘的“郎多克”载着狂喜的游客们,在座座高楼深巷下的水道中往返穿梭,那穿着十六世纪服装的水手们是那样潇洒地划着木桨,在一浪高一浪的欢声笑语中悠悠来去时,我只觉得一颗心完全溶入了欢乐之海。此时,即便你只是个威尼斯的匆匆过客,即便你在整个游程中只是稍稍“蘸”了威尼斯的那么一点点水,我敢说,从今以后但凡梦到威尼斯,你所做的,准是一个湿淋淋的香梦!

话说回来,我虽不敢说自己非常熟悉绍兴,但我知道,绍兴在古往今来的许多年月里,也教绍兴人和许多来过绍兴的人,做过同样湿淋淋的香梦!

我更知道的是:绍兴为永远保持这个“水城”的形象,为教人们香梦永久,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努力。我记忆最深切的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我来去路经绍兴时,眼帘中虽还掠过几座粉墙黛瓦,可在这越来越低矮的黛瓦粉墙中,总看到那条冒着油光散着恶臭的河水,就如早年绍兴人头戴的那顶乌毡帽——灰瘪而漆黑!

我这篇小文,无法细细记叙绍兴人既为发展也为和环境污染所作的斗争、所作的种种努力。我只想说:当年历翻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时,“伢绍兴人”在几经周折后,终于又重现了这个比喻——她还给了绍兴人和来绍兴游历的人一城清清亮亮的水!

有滋有味地重温这个比喻,有滋有味地重见那汪清清亮亮的水,都是在夜里头。

是夜,当我披着一袭云烟似的小雨,下了环城河边码头的石台阶时,便见一艘艘远比乌篷船神气得多的游艇,鱼贯而来;于是,当我在灯影中望见这烟雾迷离的环城河,竟然波光粼粼水涨船高地恢复了水城河道的气势时,我不由得深深地吸了一口长气!

这一口长气,竟然沾雨带露,如此清凉!

令我分外惊喜的是:这口清凉气中,果然又有了欢鱼活水的精灵之气,有了樟柳相接草木交替的沁脾之香!

却原来,这几十里之长的环城河边,夜花如燃,草地如毡,茂茂密密的大树三步一岗;亭台楼阁旁,那盏盏髙悬的红灯笼,更与酒挑子一起招摇出绍兴老酒的芬芳。

灯影中,游艇波起浪伏地前进,只见这既是蓬勃发展的浙江要地、又保留了古老风貌的历史都城,那古今交融的“双重”景致,在烟雨迷离中越发妩媚。

灯影中,逶逶行过一程又一程,蜿蜒三十里的绿荫水路,忽儿是河,忽儿是岸,曲曲弯弯的河岸上,自然皆是一派幽幽的绿;灯影中,忽儿是黛瓦粉墙的城,忽儿是粉墙黛瓦的屋;在轻轻的乐声和水声中,城中的屋,屋中的人,俱在隐隐绰绰的朦胧诗意里……

灯影中……

哦,如若一一说来,太漫长也太琐屑,一句话——夜游的感觉鲜明不过地告诉我:一个融和着历史和当今文明的新城绍兴,正以重新焕发的光彩,展示了一个鲜鲜亮亮的现实——他们已经还给了世人一个更美更靓的“水上的城”!

那么,绍兴如今真的又像威尼斯?是非常像还是有点像?灯影中,这个问题也已在游程中被我拋在脑后。                                             

(本文有删改)

1.作者在写绍兴的文章中插入她游览威尼斯的见闻感受,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以“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头,有什么好处?(4分)

3.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句中“非同寻常的努力”具体指什么内容?3分)

4.画线句子中的“绍兴如今真的又像威尼斯?是非常像还是有点像?”这些问题,作者说已被她抛在脑后。你读了这篇文章,请作出你的回答,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

 

1.衬托。作者通过描写威尼斯的魅力来凸现号称“东方威尼斯”的绍兴的。(答出“衬托”,或“比较”得2分,答“对比”不给分,答出作用得2分。) 2.①表明绍兴与水难解难分,②赞美绍兴人治理水污染的壮举,③暗示主题,④增加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4分。) 3.过渡作用。具体指原文所说的“绍兴人既为发展也为和环境污染所作的斗争、所作的种种努力”。(答对作用得1分;说出内容,意思相近,得2分。) 4.答“绍兴又像威尼斯了”“绍兴有自己的特点”“绍兴水的美非常像威尼斯”“绍兴水的美只是有点像威尼斯,而有自己的特色”等观点都可以,必须说出理由。(只要有观点有理由,得2分,能够独树己见或自圆其说,再得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以及作用。作者在写绍兴的文章中插入她游览威尼斯的见闻感受,威尼斯是如此的之美,“准是一个湿淋淋的香梦”;作者在下文中写道:“我知道,绍兴在古往今来的许多年月里,也教绍兴人和许多来过绍兴的人,做过同样湿淋淋的香梦!”写威尼斯是为了衬托绍兴。要答出手法,然后点出作用。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大禹治水”是一个历史故事,放在开头可以增加文章的历史文化内涵;文章开头就写到绍兴和水难解难分;下文写绍兴水的变化,用“大禹治水”的故事赞美绍兴人治理水污染的壮举;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重点句子的作用。分析句子一般要点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面内容、暗含的深意、结构作用等。这句话由上文的“香梦”转入回忆,起到过渡作用;另外要指出“经历了非同寻常的努力”具体指的什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要有理有据。“绍兴如今真的又像威尼斯?是非常像还是有点像?”抓住其中的一点回答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回答后面题目。(8分)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1.请说出文段塑造老贝尔曼形象所用的具体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老贝尔曼的性格。(4分)

2.老贝尔曼画出的杰作是什么?作者没有实写相关的情节,有什么好处?(4分)

 

查看答案

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荀子《劝学(节选)》)

3.是故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5.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江山如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7.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7分)

雨  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分析本诗前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并揣摩其中隐含的情感。3分)

2.这首诗妙趣横生,诗评家司空图评价王驾的诗“长于思与境偕”,请说说本诗后两句写了什么景象,引发作者怎样的想法,并说说这 “境”与“思” 两者的和谐之妙。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其中选择题每小题2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        享用

B洗盏                重新

C履巉岩,蒙茸          拨开

D掠予舟而西也            向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虽一毫莫取              予乃摄衣

B不知东方既白              攀栖鹘危巢

C.飘飘如遗世独立         其不可留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掠予舟而西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甲文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乙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乙文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3分)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3分)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3分)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两位唐代作家:韩愈,字退之,中唐散文大师,古文运动倡导者;杜牧,字牧之,晚唐诗歌巨匠,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B.两位宋代词家:苏轼,字子瞻,北宋词人,豪放词风代表作家;辛弃疾,字幼安,北宋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

C.两位现代作家: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D.两位美国作家:欧•亨利,短篇小说大师,作品有《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海伦•凯勒,杰出盲聋女性,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