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①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③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④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⑤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

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其奈公何!

⑥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⑦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⑧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⑨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⑩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1. 作者在第⑥段写听梁任公讲演二十余年后,在渡口候船渡河时所见,使他“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这在行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本文语言简练传神,请从文章中任选语句进行分析。

3.作者评价梁任公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你认为梁任公这三个特点哪一个最吸引你,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1.(3分)侧面表现出梁任公当年演讲十分精彩,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答出“侧面”得一分,答出“精彩”“具有感染力”得一分,答出“留下深刻印象”得一分。意思对即可) 2.①选择语句恰当(2分)②分析合理(2分) 3.(5分)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解析】 1. 试卷分析:作者在写听梁任公讲演二十余年后,在渡口候船渡河时,由“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的景象,“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可见先生的见解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从侧面突出了先生的讲解之生动,竟然能够在二十多年后还让人记起。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卷分析:本题考查对本文语言的欣赏,学生可以就自己特别喜欢,或是对自己影响深刻的句子,从修辞到情感进行分析。如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用一句就概括出了先生的风采,学识。一个反问,对先生的钦佩之意就不言自明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卷分析:这是一道开放试题,学生可以在这里有自己的见解,不用拘泥于答案。本题要求就文章结尾对先生的评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谈自己的认识。学生可以就其中一点进行论述,论述的中心要明确,论证过程应结合文章中的事例。如“有学问”,就应关注文中“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等描写。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①女也不爽,____________。士也罔极,____________。(《诗经·氓》)

②暧暧远人村,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____________,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④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⑤看万山红遍,____________;漫江碧透,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⑥惨象,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查看答案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你读了《涉江采芙蓉》后,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下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对你最有帮助的一组是

A.《史记》《楚辞》      B.《资治通鉴》《诗经》

C.《后汉书》《文选》    D.《晋书》《玉台新咏》

2.“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3. 《涉江采芙蓉》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你认为在诗中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药淬之。试人,血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②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③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1. 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血    濡:浸湿,沾湿。

B.人不敢与    忤:逆。意思是躲着对方目光。

C.请辞决    辞决:辞别,告别。

D.士皆    瞋:发怒。

2. 请对选文中出现的五处“以”字做分类梳理。

3.中国古典小说中通常每一回都有一个回目,比如《水浒传》的第十五回回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回目的主要功能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某回书的故事梗概。形式上一般采用两个基本对仗的句子。请按照提示,为选文写一个回目。

4.第④段中荆轲对太子丹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而第⑤段中在易水河畔他却又唱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的意思是不是前后矛盾的?请阐释一下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材料二】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1. 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弥望:“弥”字的意思是“遍、满”。   

B.酣眠:“酣”字的意思是“尽兴、畅快”。

C.潭柘寺:“柘”字读音为“zhè”。   

D.驯鸽:“驯”字读音为“xún”。

2.下列对两则材料中出现的句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把荷香比喻为“渺茫的歌声”,使其由嗅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B.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与“静静地”搭配使用,表现出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却毫无声响,幽静幽美。)

C.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细数”一词写出作者观景时悠闲、惬意的心态,表现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D.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此句在段中起总括作用,引出下文对槐树的描写,形象地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独特韵味。)

3.这两则材料表现出的意境,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解释你喜欢它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西塞罗说:“荣誉使艺术盛兴,一切有志于钻研的人,无不受着荣誉感的激励。”

但丁说:“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

阿雷蒂诺说:“一个放弃了荣誉的人就等于放弃了生命。”

蒙田说:“(父亲教育孩子时要)训练一颗温柔的心灵向往荣誉和自由。”

对于“荣誉”,你有哪些感悟昵?请以“荣誉”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