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灵帝崩,何进辅政,征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为尚书郎。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连从蓝田至南阳。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B.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C.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D.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B.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也作上表推荐,如本文的“表天子征歆”。

D.学校在夏代时称“校”,殷商时称“序”,周代时称“庠”,先秦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论人议事有远见。王芬邀约他和同郡知名人士陶丘洪参与废除皇帝一事,华歆不仅没有参加,还阻止陶丘洪参与。后来废除皇帝一事果如他所料。

B.华歆择木而栖。他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得到孙策的礼待。

C.华歆清正廉洁。任豫章太守,处理政事清静不烦扰,受到官民的感激爱戴。进京赴任,面对赠送的钱物,巧妙谢绝,赢得众人钦佩。

D.华歆一向清贫自守。俸禄赏赐用来救济亲戚故旧,家里没有多余的储藏。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表彰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1.C 2.D 3.B 4. (1)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若”“秀异”“特征”“患”各1分) (2)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行李”“共”“乏困”各1分) (3)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谬”“名”“胜”各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夏称“校”,商称“序”,周称“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隋朝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设国子、太学、四门、书学、算学等科,主管官称祭酒,学官称博士,入学者称监生。因此选项中“庠”“序”位置应互换。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知识拓展】在中国古代,学校被称为庠、序、学、校、塾等。那么,古代的学校为何称“庠”呢? “庠”为“培养教化”之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庠”读作xiáng,对“庠”字的解释是:古代的学校。庠序,指古代乡学,泛指学校。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在《辞海》中,“庠”同样被解释为古代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说文•广部》中也有:“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尽管前者所述“周曰庠”,后者说的是“殷曰庠”,但不难看出,古人将学校称为“庠”,是取其“教养教导”、“培养教化”之意。 从“庠”字本身来看,“庠”为形声字。从广,羊声。“广”的本义为宽大的房屋。“羊”为“善”省,表示美好、完善之意。“广”“羊”为“庠”,可会意为专门用于教化人从善、向善、识礼,从而使得人品更加完善的地方,亦即学校。 “庠”有上庠下庠之分 “庠”作为古代学校的名称,古籍中不仅有很多记载,而且各有解读。如《礼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明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庠为乡学,有堂有室;序为州学,有堂无室。”“庠老”、“庠生”、“游庠”等都是因“庠”而衍生出的对人的称谓。其中“庠老”是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庠生”是对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生员的称谓。古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元代柯丹邱《荆钗记•会讲》:“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清代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这里的“邑庠”即县学。“游庠”则是指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如明代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总丱之时,三人一同游庠。”清代毛祥麟《对山馀墨•群芳榜》:“有沉濬者,幼孤,母甚姑息。既游庠,益听其以厚赀出入,乃愈放荡。”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此人既游庠食饩,当令人勉之务正。” “学校”一词始于民国 据考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最早的学校就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夏朝,学校已有四个等级,分别称作“学”、“东序”、“西序”、“校”。商朝时,这四种学校的名字又演变为“学”、“右学”、“左学”、“序”。此后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西汉时期,学校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唐代办学达到古代鼎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期的学校基本承袭隋唐,但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将学校称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的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3.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4.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这里指“行吏”,外交使节。“共”,通“供”,供应;乏困:外出缺少资用叫乏,家居缺少食物叫困。指食用等供应不上。第三句中,“谬”,弄错;“名”名词作动词,说出;“胜”,完、尽。同时要关注句中的人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比如“行李”“君”“后世”。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行李”“君”“后世”。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这里指“行吏”,外交使节。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议事论人公正持平,始终也不毁谤伤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个知名人士,自认为见解明智超过华歆。当时王芬与一些豪杰人物谋划废掉汉灵帝。王芬暗中呼喊华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计策,陶丘洪想要前去,华歆劝阻他说:“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王芬性格疏忽又没有勇气,这次必定不能成功,灾祸将要涉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服气。华歆被举荐孝廉,任命为郎中,患病,辞官。汉灵帝去世后,何进辅政,征召河南人郑泰、颍川人荀攸和华歆等人。华歆到达后,任尚书郎。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华歆请求出京任下邽县令,因病不能成行,于是从蓝田到了南阳。这时袁术在穰城,留下了华歆。华歆劝说袁术让他进军讨伐董卓,袁术没有采用他的建议。华歆想要离去适逢天子派太傅马日磾安定关东,马日磾征召华歆为属官。华歆向东到了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太守,因在处理政事上清静而不烦扰,受到官吏民众的感激爱戴。孙策攻占江东,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孙策知道华歆有德有才,用对尊贵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后来孙策死了。太祖正在官渡,上表向天子推荐,征召华歆。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对孙权说:“将军您奉帝王之命,才与曹公交好,情义尚未巩固,假使我得以为将军报效忠心,岂不是有益吗?现在白白留下我,这是养了个没用之人,这不是将军的好主意。”孙权高兴了,于是送华歆入京。为华歆送行的宾客旧友有一千多人,赠送银两数百。华歆都没有拒绝,秘密地各自写好标记,到了临走时,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对众宾客说:“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终究太多。考虑到我独自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获罪(成为被杀的理由),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众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赠品,对华歆的德行表示佩服。 华歆一向以清贫自守,俸禄赏赐都用来救济,送给亲戚故旧,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朝中大臣曾经一起被赏赐了罚没为奴的女子,而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嫁人。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说:“华司徒是国家优秀的长者,他的行为符合天地之道,深得民众之心呀。今天大官们都有丰盛佳肴,只有他是简单的蔬菜佐饭,并且很不计较。”三府建议:“举荐孝廉,本来应以德行为标准,不再用考试经书来限制。”华歆认为:“天下动乱以来,六经毁坏衰败,应当务必给以保存扶持,以发扬王道。制定法令,是用来治理衰落的事业的。现在听任举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事业就要从此废弃。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担忧的是没有那些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和五年,华歆逝世,谥号是敬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张居正禁毁书院及对荆州地区明代书院的影响

有明一代,政府四次封闭禁毁全国书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第三次是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第四次是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在国学空虚、地方官学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嘉靖年间在两年内连续两次禁毁书院,但书院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声望很高,屡禁不止。《万历野获编》上说:“虽世宗力禁,而不能止。”不仅如此,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所以明代书院,反以嘉靖年间为最多。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万历七年张居正执政时。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在与首辅高拱的斗争中,依靠太监冯保作为内应,驱逐高拱,取得了首辅的职位。获得相位后,在政治、财政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围绕教育问题,张居正也实行了一些改革,他尤其以重实学为念,他对空谈之风十分反感,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要倾心经书就可以服务于强国安民、立身处世,“何必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在他看来,“聚党空谈”势必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从而影响他们探究经邦治世之学。所以他在1575年(万历三年)号召提学官督促教官、生员,“务将平昔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而不许另建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如有违反,则提学官和聚党者都要受到处分和责罚。由此可见,张居正当政之初,由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和出于改革对大量治世之才的需要,他主张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而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的局面无疑是这种努力的巨大障碍。

其二,张居正的改革,其措施无可避免地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尤其是推行均平赋役,更是开罪了一大批官僚地主。正如后来顾炎武所说的:“其改革是利于下而不利于上,利于编氓而不利于士大夫。”因而招致了统治阵营中相当一批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或在中央唆使言官上疏,或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对张本人及其推行政策进行抨击,所以他的指令并未完全执行。面对书院讲学行为的禁而不止,引起张居正极大愤怒和不安。于是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遂断然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天府以下,凡六十四处,尽改为公廨”。

张居正禁毁书院对荆州地区书院的影响,由于资料有限,当时的地方志中并未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后朝的地方志中,则隐若可见。在张居正正式表态反对建书院之时(万历三年),监利大观书院新建。在张居正的故乡江陵县,江陵龙山书院的废兴与张居正有一定关系。据《江陵县志》载:“龙山书院,在城东察院前,旧射圃也。嘉靖三年置。江陵(张居正籍贯)建第取土于此,事变宅废。书院之基,即捧日楼台(今荆州城张居正故居内)也。”明张应宗《重修龙山书院碑记》也载:“江陵龙山书院,其址始为城东射圃,后为文忠公(张居正谥号)捧日楼台。百年来,故址几不可辨。”从以上材料可知,张居正禁毁书院对江陵龙山书院多少是有影响的。

从根本上说,张居正禁毁书院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这不仅是由于地方书院创办的社会力量很大,还由于人们对他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及科举不公、舞弊成风的行为有所反感,致使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随着张居正在万历十年(1582年)卒去,被压抑十年的政治环境变得相对宽松,给书院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下列对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居正在教育问题上重实学,反感空谈学风。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应倾心经书,探究经邦治世之学。

B.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这种局面阻碍了张居正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的努力。

C.张居正的改革招致了统治阵营中部分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抨击朝政,使张居正的指令不能完全执行。

D.荆州府的江陵龙山书院建于嘉靖三年,位于张居正故居旁。张居正毁书院后,就可以把龙山书院旧址纳入宅第范围,修建捧日楼台。

2.关于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影响,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居正禁毁书院对反对空谈学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重整学校教育,培养治世之才具有积极意义。

B.张居正在1575年(万历三年)正式表态不许另建书院,而正是在这一年新建的监利大观书院受到了影响。

C.明朝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建于嘉靖三年的江陵龙山书院被废弃,遗址百年后几不可辨。

D.张居正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但是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而使张居正所期望的目的没有达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书院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张居正执政时,在他死后,书院的复兴有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B.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各地书院“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培养不出有用之才。

C.张居正的改革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招致了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

D.张居正勾结太监、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执政期间科举不公、舞弊成风,其各项改革均无成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要求作文。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有一段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哈三中评选校园之星活动的流程,请把这个结构图转换称文字表述,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连贯,不超过85字。

 

 

查看答案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各句中加横线字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相如广成传

璧归赵

③陵与卫律之罪,通于天。

④左右欲相如

⑤空以身草野

⑥天

⑦单于其节

⑧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武能纺缴,檠弓弩

A.①②///

B.①③⑥/②⑤/④⑧⑦/

C.①④⑥/②⑤③/⑧/⑦

D.①④/②⑥/③⑤⑧/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