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2...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2)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5)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6)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7)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

 

(1)枯松倒挂倚绝壁 (2)采之欲遗谁 (3)齐彭殇为妄作 (4)暧暧远人村 (5)乾坤日夜浮 (6)凌万顷之茫然 (7)栗深林兮惊层巅 (8)皓腕凝霜雪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倚”“遗”“彭殇”“妄”“暧”“凌”“栗”“巅”“皓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灵帝崩,何进辅政,征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为尚书郎。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连从蓝田至南阳。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B.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C.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D.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B.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也作上表推荐,如本文的“表天子征歆”。

D.学校在夏代时称“校”,殷商时称“序”,周代时称“庠”,先秦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论人议事有远见。王芬邀约他和同郡知名人士陶丘洪参与废除皇帝一事,华歆不仅没有参加,还阻止陶丘洪参与。后来废除皇帝一事果如他所料。

B.华歆择木而栖。他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得到孙策的礼待。

C.华歆清正廉洁。任豫章太守,处理政事清静不烦扰,受到官民的感激爱戴。进京赴任,面对赠送的钱物,巧妙谢绝,赢得众人钦佩。

D.华歆一向清贫自守。俸禄赏赐用来救济亲戚故旧,家里没有多余的储藏。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表彰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张居正禁毁书院及对荆州地区明代书院的影响

有明一代,政府四次封闭禁毁全国书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第三次是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第四次是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在国学空虚、地方官学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嘉靖年间在两年内连续两次禁毁书院,但书院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声望很高,屡禁不止。《万历野获编》上说:“虽世宗力禁,而不能止。”不仅如此,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所以明代书院,反以嘉靖年间为最多。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万历七年张居正执政时。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在与首辅高拱的斗争中,依靠太监冯保作为内应,驱逐高拱,取得了首辅的职位。获得相位后,在政治、财政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围绕教育问题,张居正也实行了一些改革,他尤其以重实学为念,他对空谈之风十分反感,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要倾心经书就可以服务于强国安民、立身处世,“何必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在他看来,“聚党空谈”势必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从而影响他们探究经邦治世之学。所以他在1575年(万历三年)号召提学官督促教官、生员,“务将平昔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而不许另建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如有违反,则提学官和聚党者都要受到处分和责罚。由此可见,张居正当政之初,由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和出于改革对大量治世之才的需要,他主张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而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的局面无疑是这种努力的巨大障碍。

其二,张居正的改革,其措施无可避免地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尤其是推行均平赋役,更是开罪了一大批官僚地主。正如后来顾炎武所说的:“其改革是利于下而不利于上,利于编氓而不利于士大夫。”因而招致了统治阵营中相当一批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或在中央唆使言官上疏,或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对张本人及其推行政策进行抨击,所以他的指令并未完全执行。面对书院讲学行为的禁而不止,引起张居正极大愤怒和不安。于是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遂断然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天府以下,凡六十四处,尽改为公廨”。

张居正禁毁书院对荆州地区书院的影响,由于资料有限,当时的地方志中并未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后朝的地方志中,则隐若可见。在张居正正式表态反对建书院之时(万历三年),监利大观书院新建。在张居正的故乡江陵县,江陵龙山书院的废兴与张居正有一定关系。据《江陵县志》载:“龙山书院,在城东察院前,旧射圃也。嘉靖三年置。江陵(张居正籍贯)建第取土于此,事变宅废。书院之基,即捧日楼台(今荆州城张居正故居内)也。”明张应宗《重修龙山书院碑记》也载:“江陵龙山书院,其址始为城东射圃,后为文忠公(张居正谥号)捧日楼台。百年来,故址几不可辨。”从以上材料可知,张居正禁毁书院对江陵龙山书院多少是有影响的。

从根本上说,张居正禁毁书院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这不仅是由于地方书院创办的社会力量很大,还由于人们对他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及科举不公、舞弊成风的行为有所反感,致使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随着张居正在万历十年(1582年)卒去,被压抑十年的政治环境变得相对宽松,给书院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下列对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居正在教育问题上重实学,反感空谈学风。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应倾心经书,探究经邦治世之学。

B.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这种局面阻碍了张居正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的努力。

C.张居正的改革招致了统治阵营中部分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抨击朝政,使张居正的指令不能完全执行。

D.荆州府的江陵龙山书院建于嘉靖三年,位于张居正故居旁。张居正毁书院后,就可以把龙山书院旧址纳入宅第范围,修建捧日楼台。

2.关于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影响,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居正禁毁书院对反对空谈学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重整学校教育,培养治世之才具有积极意义。

B.张居正在1575年(万历三年)正式表态不许另建书院,而正是在这一年新建的监利大观书院受到了影响。

C.明朝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建于嘉靖三年的江陵龙山书院被废弃,遗址百年后几不可辨。

D.张居正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但是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而使张居正所期望的目的没有达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书院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张居正执政时,在他死后,书院的复兴有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B.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各地书院“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培养不出有用之才。

C.张居正的改革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招致了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

D.张居正勾结太监、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执政期间科举不公、舞弊成风,其各项改革均无成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要求作文。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有一段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哈三中评选校园之星活动的流程,请把这个结构图转换称文字表述,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连贯,不超过85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