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期,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5月12日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1.C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是错误的。由原文“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可知,属于扩大范围。 B项,“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表述不合适,由原文“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可知,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属于以偏概全。 D项,“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是错误的。由原文“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可知,花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凶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属于强加因果。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古代建筑随着人类智慧的增长而发展,由最初简单的抵御防护功能扩展为承载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多样文化内涵,构成了中国意味悠长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先民把数的元素融入建筑之中,不仅使建筑中的数和天象、阴阳、时令,地理,地利等融为一体,也借助建筑中数的意象来表达审美,和谐和等阶的价值追求。

《周易·系辞上》“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一思想在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中被普遍运用,北京故宫分前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前朝是皇帝上朝,议事的地方,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内廷是皇帝和嫔妃们居住生活的地方,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这正应验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

易学还创立了“阳奇阴偶”的数字奇偶观念,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并且特以六,九为阴阳的代表,规定奇数对应天,属于阳性,象征吉祥,和谐与美满;偶数对应地,属于阴性,有阴冷和不祥的意义。中国古代有“九重天”之说,建筑构造“九”数的重复出现,意在暗合寰宇之“九重”。拿北京天坛来说,它分上、中、下三层,第一层径九丈,取“一九”之意;第二层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意;第三层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意。此外,天坛的高度、栏板数目均采用了一、三、五、七的阳数,暗合“太极”和“九重天”。

整个北京故宫建筑同样从数的角度体现了阴阳相合天地对应的意蕴。故宫前朝的主要建筑物也是故宫的中心所在,三大殿分别立于汉白玉雕琢的三重台阶之上,太和殿九开间、进深五间,七十二巨柱都是九或九的倍数或奇数。故宫内廷以乾清门一线为界,以位于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内廷多用偶数当中较好的数字“六”。有两宫六寝,体现了下方、后方、偶数,负数为阴的民间信仰;而外朝主殿布局采用奇数,成为五门、三朝之制,正表达了中国传统以上方,前方、奇数、正数为阳的意蕴。

中国传统社会常常借用数字来表达某种美好的愿望,普通百姓喜欢偶数中的“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认为上下四方为“六合六运”之数,最为圆满吉庆。作为山西省祁县民居建筑的代表,乔家大院就是由六个院落组成的,其目的是祈求乔氏家族六六大顺。

两千多年的传统中国社会,建筑这种有形的载体还被赋予了等级性,《易经∙乾卦第一》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是帝王化身。故九、五为帝王之数,即人们常说的“九五之尊”。“九”是奇数中最大的数,代表皇帝的权威;“五”不仅来源于“五行”,也位于奇数正中,代表皇帝坐镇中央,因而九、五代表皇权至高无上,从而导致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往往运用九与五两个数字加以显示。天安门城楼正面宽九间,门上装有九路门钉,即纵横各九排,又呈“九”的倍数,故宫房间为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暗含“九五”至尊的意思。

(节选自李玲《中国古建筑的数理意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建筑由于融入了数的元素才具有了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成为—一种文化创造。

B.《周易∙系辞上》中有关“乾道”“坤道”等的古建筑思想,对故宫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阳奇阴偶”观念认为,奇数象征吉祥与美好,偶数含有阴冷,不祥之意,因此古人更喜欢奇数。

D.九、五为帝王之数,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天安门城楼及故宫的房间数都暗含“九五至尊”之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综合使用引证法,例证法,论证了天地阴阳、乾坤相合的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运用。

B.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论述,条理清晰地论证了中国古建筑中的数理意蕴。

C.文章选取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故宫、天坛、天安门等来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写到乔家大院由六个院落组成,证明了中国传统社会常用数字表达美好愿望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古建筑承载的社会功能的增加,古建筑常借助数来表达人们对审美,和谐,等阶的价值追求。

B.古建筑构造中多出现数字“六”“九”的元素,这与“六”“九”在易学中是阴阳的代表有一定关系。

C.故宫前朝主要是男性活动的场所,布局体现奇数特征;内廷主要是女性活动的场所,则多用偶数。

D.从中国封建宫廷建筑对数字“九”“五”的广泛运用,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被赋予的等级性。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4、5段,完成下面问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①         (②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③         )吾居乡,见(④         )人者好(⑤         )其令,(⑥         )甚怜焉,而(⑦         )以(⑧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⑨         (⑩         )耕,勖(                 )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            )绪,早织而缕,         )而幼孩,         )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         )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         )且怠。若是         ),则与吾业者         )亦有         )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㉑         )其事以为(㉒         )官戒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4、5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首句,看似无意,实则暗点写作目的。.

B.“理,非吾业也。”此指郭橐驼确实不知道种树所蕴含的道理。

C.第4段运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刻画得细致入微。

D.结尾,作者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揭示写作目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下面问题。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①          )且(②          )也,能顺木之天,以(③          )其性焉(④          )。(⑤          )植木之(⑥          ),其(⑦          )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⑧               ),其(⑨            )欲密。既然(⑩         )已,勿动勿虑,         )不复         )。其          )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          )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1)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          ),其培之也,若不          )焉则不及。          )有能反          )者,则又爱之太                ),忧之太勤。                 )视而(㉑                  )抚,已去而复顾。甚者,(㉒           )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㉓          )观其疏密,而木之性(㉔          )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2)吾又何能为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3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橐驼从四个层次上对种树的道理进行了阐释。

B.郭橐驼先从“木之性”说明种树的道理。

C.郭橐驼从理论上说明种树的道理后,又谈种植的方法,从实践上总结。

D.最后郭橐驼发出感叹,在自谦中再次表明种植之术并不高深。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2)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查看答案

阅读课文1、2段,完成下面问题。

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1)。驼闻之日:“甚善。(①                  )我固(②           )。”(③           (④           )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2)视驼所种树,(⑤           )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⑥           )以(⑦           )。他植者(⑧           )窺伺效慕(⑨           ),莫能(⑩           )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郭橐驼的身世。

B.第2段写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为下文做铺垫。

C.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刻画郭橐驼种树的本领高超。

D.郭橐驼自称“驼”,表现了他的豁达、自信。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2)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4.概括本段内容,试着分析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第三段,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