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这...

最后两段写到陈涉起义,作者却极言“陈涉如此之微”,并拿陈涉与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这对于证明作者论点有何作用?

 

作者极言陈涉的弱小、低微,是为了告诉读者:一个国家疆域广,实力雄厚,未必就是战胜对手的最关键的因素。并说明了“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后,更加强调了作者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容,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对句子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此不能孤立理解这个词句,应联系全文。具体答题中要做到“三结合”,及结合句子本身(是否使用修辞手法或其它手法)、结合上下文、结合主旨(句子的含义不能脱离、背离主旨)。分析其作用,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重点是写陈涉起义。用低衬写法极写陈涉的平凡:论出身……、论才能……、论军队……、论武器……、论旌旗……都没有图举大事的条件,与秦始皇一统天下,“威振四海”、“余威震于殊俗”的盛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陈涉义旗一举,天下响应,豪杰并起,强秦顷刻覆灭。返观“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九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却越来越强盛;而陈涉“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秦却土崩瓦解。可见秦始皇“废先王之道”,施暴政,失民心,乃亡国之举。这就为下面的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 当时九国之师联合起来攻秦,具备了人、财、物各方面的实力,前文已述,不再赘言。而陈涉从出身地位: “ 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其个人素质是“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其起义军队的组成是“ 疲弊之卒,数百之众”;其武器装备是“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其起义的影响却是“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其成败异变,功业也相反:九国之师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而陈涉起义的结果是“ 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这一强一弱,一成一败的对比目的不在于比较陈涉与六国谁强谁弱,而在于揭示秦战胜强大的九国之师却亡于弱小的陈涉,这其中的原因何在。这似乎不可思议但却发人深思。秦当时要统一中国,自然对诸 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秦当时采取的政策既合民意, ( 苦于战乱,希望统一)又符合历史的潮流。所以秦能够战胜强敌。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形势由攻变为守。处于守势, “ 贵顺权”既施仁政,拢民心。可秦始皇恰恰相反,施暴政,失民心。故败于弱小的陈涉。这些除了阐明了秦攻守之势的变化,更重要的是阐明了秦不施仁政导致了灭亡的结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本文意在指出秦之过失,但一上来却用大段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你认为作者有何用意?

 

查看答案

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词语积累

斩木揭竿:

云集响应:

同年而语:

 

查看答案

词语积累

因利乘便:

金城千里:

万世之业:

瓮牖绳枢:

 

查看答案

词语积累

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

追亡逐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