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一】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首先,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理想。不仅如此,这些话语还表明了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孔子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报以晒笑,对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做任何评论,而对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回答表示赞同、欣赏。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育的教育思想。最后,文章最后一段孔子的总结评论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观点二】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一方面,孔子对弟子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因怕伤其自尊而一“哂”了之,并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他“哂之”的原因体现了孔子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弟子做人要谦恭。而这两者也恰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德育理念。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孔子是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既是教育家又是思想家——因材施教,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屋建瓴,及时将学生的发言上升到“礼治”的高度,有指导意义。这一章表面介绍的是四位弟子陪先生闲坐聊天的事,实际上写的是孔子组织的一次关于理想志向的讨论,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谈人生理想,在这次讨论中,孔子表现出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高超的教学艺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平易近人。一开口说话,就显得温文尔雅,打消学生发言的顾虑,“以吾一日长乎尔,勿吾以也”,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与期望。(二)因势利导。孔子针对弟子平时爱发“不吾知也”牢骚的话,提出“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问题,针对性强。(三)启发得法。在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述其志后,曾皙感觉自己的志向与其他三位差别大,不想发表意见。孔子便说:“何伤乎?亦各述其志也!”促使曾皙敢于畅谈自己的理想。(四)评价得体。对子路的发言,“夫子哂之”;对曾皙的发言,“吾与点也”。当四个学生述志后,孔子进行总结,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肯定了主流,指出了不足,很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