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卖白菜 莫 言 1967 年冬天,我 12 岁那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卖白菜

莫 言

1967 年冬天,我 12 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详细描写了卖白菜的全过程,却隐去了白菜被退的情节,这不仅留有了想象的空间,也符合第一人称有限视角的认知特点。

B.老太太挑白菜的过程中,“蹲”“翻”“拽”“撇”一连串动作描写说明她是一个挑剔、爱占小便宜的人。

C.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我心中至今依然沉痛,是因为感慨母亲生活的艰辛和贫困。

D.前文写“我”和母亲侍弄白菜,写出对劳动果实的珍爱,更为下文“我”对老太太的厌恶提供了情感缘由。

2.文中画线两处对母亲的眼睛进行了描写,请你结合这两处描写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3.文章处处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作者就是通过这些冲突来塑造他伟大母亲形象的。请找出几处来加以分析。

 

1.C 2.第一处“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慈爱、面对贫穷的坚强。因为不能让孩子在过年时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而深深自责,但她并没有哭,面对生活的苦难,她不屈不挠,执着坚强。第二处“眼睛红红”表现了母亲讲究诚信、自尊自爱、正直善良的高尚人格,也说明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与尊严的痛苦。 3.(人物之间):“摔白菜”的对话情节,母亲原本“十分生气的样子”地喝斥我,一句“我不是故意的”后,她又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对我说话,这显出母亲虽因我的懂事而愧疚而哀伤,但却没有特别抚慰我,只用话语淡淡掩饰了,凸显了她的倔强、坚忍与慈爱。(“我”和母亲面对挑剔的孤寡老太太的不同态度也可突显。) (人与环境)文章开头“1967 年冬天”“临近春节”交代了特殊年代的北方农村环境,彻骨的冷和彻骨的穷。母亲内心很矛盾,想留下它们过年,但最终近乎悲壮地决定卖掉白菜。家境贫困之时愁苦的母亲仍坚强面对,这是对生活的坚守。 (人物自身):在决定是否卖这最后的三颗白菜时,母亲在炕席、抽屉、旮旯里反复翻找钱而无果。这些动作都能揭示她在极热切地寻觅着生活的希望,可遭受现实生活绝境的折磨后;她内心充满的辛酸与绝望,却终是没被饥贫击倒。(击倒她的是我的过失使她丧失了诚信与尊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是因为感慨母亲生活的艰辛和贫困”错误。“我”不过是想宣泄下内心的气愤之情多收一毛钱,却使得母亲伤心流泪,而令我心中沉痛,是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贫困还不及我的欺骗让母亲难过。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是母亲的愧疚,本来说好白菜留着过年,最后却不行,母亲“没有哭”,也不许“我”哭,还说“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可见母亲的坚强;母亲“眼睛红红的”是因为她“丢了脸”,蒙受了屈辱,母亲感觉到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而母亲所受的屈辱是由“我”带来的,是因为“我”故意多算了别人的钱,不讲诚信造成的,这就反映出母亲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 3.本题考查全文情节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极高的题目,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明确限定范围,即所选情节间的矛盾冲突应是塑造、凸显母亲形象的所选情节间的矛盾冲突应是塑造、凸显母亲形象的。所谓冲突是指文艺作品中人和人、人和环境、人物内心的矛盾及其激化,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和展现人物性格形象的重要手段。无关此点,即使能阐明冲突也不得分。可从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物自身三个角度思考探究。 从原文中我与母亲的对话以及一系列的动作行为来看,说明虽然我母亲因为我的理智而感到抱歉和悲伤,例如,原文中,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但她并没有很好地安慰我。她只说了几句话,突出了她固执而坚定的耐心和爱。 文章开头写道,1967 年冬天,我 12 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环境,临近春节,但是家庭却很贫穷,母亲因为没有钱而艰难的做出卖白菜的决定,这反映出母亲勇敢面对困境的心态。 人物内心的矛盾,从原文中“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母亲在痛苦的现实中仍然寄予希望,虽然身处痛苦却仍然心存希望的艰难存活,没有被生活打败,是我犯下的错,让她感到失去了尊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不断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 10 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 27 个化名,在报刊、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 139 首结集出版,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

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 1920年以来 519 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 10000 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毫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

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 IQ(智商),还开始具有 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要求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 400 年艺术史上 236 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 100%原创的绘画作品。

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着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 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 Alexa 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 IQ 开始向“IQ+EQ”演变。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那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

材料二:

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

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

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才能试图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

材料三: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当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

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

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设计出 1026 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另外,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 2800 多小时的节目。

(取材于《光明日报》2019 年 06 月 12 日 13 版)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般的网友读小冰的诗,没有谁发现这些诗是机器人写的。

B.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

C.人工智能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

D.人工智能不仅能具备人类的智慧,还能够拥有人类的情感。

2.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能够让人们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问题。

B.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

C.人工智能技术可帮助艺术家提高学习效率,阅遍人间艺术精华。

D.小冰已经参与到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

3.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吗?上面三则材料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昭明文选》为何不录《兰亭序》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武帝太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它是中国文学独立和勃兴的标志之一,并由此造就了一门极富民族特色的学问——“文选学”。它自唐初正式被宫廷承认,其后影响日渐扩展。至宋代,更是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唐代以后,《兰亭序》被屡屡刻成法帖,文本又一次次入选不同选本。

“文选学”日趋成为显学,《兰亭序》慢慢成为经典。《文选》既然是文学总集,作品是否入选,还是需要回归文本自身,用文学的标准去衡量。究其原因,《兰亭序》落选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选》是选本,主要选录各种文体的重要作品。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萧统在《文选序》中谈到选择之难:“自非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盖欲兼功,太半难矣。”《文选》收录序共9篇,其中有石崇的《思归引序》。石崇虽是一掷千金的官僚富豪,但其文学成就还是得到后人认可的。钟嵘《诗品》将其列为中品,与陆云、陶渊明并列。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后于石崇的金谷送别57年,且《兰亭序》是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为。对比二序,思想和词句确有雷同。既然是仿作,文学价值大打折扣,故不录亦属正常。若以文学价值而论,《金谷诗序》应比《兰亭序》更合适,但若选录石崇两篇,似有过滥之嫌。

二、王羲之文才达不到《文选》收录标准。唐朝以后,王羲之书名、文名日盛,我们今天评论右军先生,容易形成定式和偏见,常常被其“书圣”的光环所左右。故蠡测王羲之的文学成就如何,唐前文献更令人信服。就现有史料来看,时人或南北朝时期论及王羲之同时代人的文学成就,对其只字未提。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作为南朝时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关于王羲之同样未见片言只语。

三、王羲之以书法名世,而书法并非“胜事”。《兰亭序》成名,是因唐太宗的推崇和宋人推波助澜造成的。书法对六朝文人而言并非光宗耀祖之业。《世说新语》将能书善画的韦诞、顾恺之列入“巧艺”类中,《颜氏家训》将书法、绘画、卜筮等并列为“杂艺”,这些都显示出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和书法家地位不高。

四、萧统兄弟不认可王羲之的处世行为。王立群先生不止一次强调:“《文选》收录作品概为各种文体之范本。但编选者的文学价值观与爱恶会自然而然地表露出来。”萧统、萧纲、萧绎兄弟是梁代文学繁盛的重要参与者与组织者。萧绎在《金楼子》中评论王述与王羲之结怨之事时,抨击右军,认为右军只是“能书”而已,其文学成就在时人和《文选》编辑者看来不足论也。虽不能绝对地说萧统也是如此看待王羲之,但在儒家道统承续上,萧统兄弟应是一致的。

今天考论《兰亭序》入不入《文选》的问题,并不是否定《兰亭序》的文学影响和书法美学价值,而是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古人以为美的东西,未必符合今人的审美需求。我们今天认为美的东西,也未必是后人审美的准则,因为世殊事异,环境在变,社会在变,生活不同,审美会存在差异性。

(作者宋战利,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平确的一项是

A. 《昭明文选》是选录有各种文体的文学总集,该书唐初被广泛认可,宋代更是成为经典。

B. 《兰亭序》是王羲之组织兰亭雅集后模仿石崇《金谷诗序》而创作的经典作品。

C. .王羲之的文采不怎么受同时代人待见,得唐宋人认可的《兰亭序》更多的是因其书法成就。

D. 萧统等的文学价值观和爱恶是影响《兰亭序》落选《昭明文选》的重要原因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阐述《文选》和《兰亭序》的大致情况,为后文原因的阐述作了必要的说明。

B. 文章从主观、客观等角度在四个方面有理有据分析了《兰亭序》落选《文选》的原因。

C. 文章采用对比方式明确了《兰亭序》的文学价值,也印证了《文选》选录作品的标准。

D. 文章指出《文选》不录《兰亭序》的原因,这就暗示我们《文选》的收录标准并不可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本文集是否选录某个作品,只要看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是否符合该文集的选录标准。

B. 萧绎抨击王羲之,只是“能书”而己,从中也可窥见书法艺术家在南朝时的地位不高。

C. 从《兰亭序》落选《文选》的原因看,《兰亭序》的文学价值远远不及其书法美学价位。

D. 因世殊事异,经典传承也需要创新,流传千载的《兰亭序》己不符合当下的审美标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儿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室内稍微有一点儿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緣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谢的植物,总带有一点儿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遗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遗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站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写瓶子,这个花瓶能种活植物万年青,作者看到它,睹物思人,表现其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B.写许先生在鲁迅的遗像前谈着鲁迅先生,“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将巨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更见感情深沉。

C.“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表明作者站在鲁迅先生墓前的时间很长,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景仰。

D.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鲁迅朴实、坚忍、勤奋、崇高的形象。

2.文章命题很大,但切入点却很小。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3.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4.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却没有过多记叙鲁迅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战争时运筹帷幄、淡定从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作者表明自己即使被肢解、受挫也不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28字)

近几年来,关于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