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左传》 ,相传是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所撰。

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______

(2)肉食者___________

(3)未遍_______

(4)望其旗____________

3.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应战,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并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映了当时鲁国怎样的社会现实?

4.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

5.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的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1.春秋左丘明 2.参与目光短浅恩惠倒下 3.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4.①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5.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 【解析】 1.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及谦词和敬辞的区分等。本题抓住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和作者,了解作家作品有关知识和内容作答即可。 2.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注意一词多义词,如“间(jiàn),参与。古今异义词,“鄙”,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孔子有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和文中乡人阻止曹刿请见庄公的看法合拍。从乡人这一看法中,反映出“肉食者”与一般人民之间存在着隔阂与矛盾,民不愿与官谋划,统治者不得民心的社会现实。 4.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战前鲁庄公与曹刿的对话,得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在战中抓住反攻时机;抓住追击时机,后发制人。 5.考查对对比写法的理解。此文写了两个人鲁庄公和曹刿,鲁庄公的“将鼓”“将驰”突出其“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战争之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远谋;在作战的过程中,他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远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在水一方。《蒹葭》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关雎》

(3)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以游子之身登楼远眺,触景抒怀,归思难禁,继而生发出不知家在何处之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贵不能淫,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5)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运用典故,抒发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个人痛苦联想到天下人的痛苦,表达了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南国春景喻北国雪景,造景奇绝,传达出诗人惊喜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念奴娇 过洞庭》中表达作者虽仕途坎坷,但自问光明磊落,襟怀坦荡,问心无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作文

请以“多想说声谢谢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5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

 

查看答案

阅读史铁生的《老海棠树》,完成小题。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惟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

⑦……

⑧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春: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冬: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 ①段说:“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从全文看,“张望”是什么意思?体现了奶奶怎样的心态?

3.品味语言,回答下列问题。

(1)品味第⑥段“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中“凑”字的妙处。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人物的心理状态。

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

4.文中几次出现“老海棠树”,下面链接材料中作者也几次提到“菊花”,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两个形象在文中有哪些共同的作用?

(链接材料一):"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链接材料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链接材料三):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一郡并获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可

②贼既

③不忍

④遂班军而

2.请根据要求,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值 胡 贼 攻 郡

3.翻译下列句子。

(1)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2) 未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完成小题。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诗中呼应诗题“闲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诗句 “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的妙处。 

(3)品读全诗,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