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旅途,途中有晴天里阳光沐浴的温暖,也会有下雨天...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生如旅途,途中有晴天里阳光沐浴的温暖,也会有下雨天风雨交加的迷茫;有行走坦途时云淡风轻的惬意,也会有攀爬险峰时意想不到的艰辛。但风雨过后是彩虹,山的那一边是另一种风景。

请以“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角度自选,自行立意,但要叙事具体,情感真挚,有一定的感悟;(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校名、地名、人名。

 

例文 我终于翻过了那座山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考试如攀岩登山,不高自矮。期中考试的成绩终于出来了,我的数学考了106分,虽然不是全班第一名,但我终于翻越了那座数学大山。 我的压力巨大,是自己造成的。初一,我就读于一所偏僻的农村初中,懵懂、懒惰又贪玩,不知不觉中,一年的时间就这样溜走了。初二的时候,还是糊里糊涂的,“不知今夕是何年”,上课我依旧是看武侠小说,或背着老师下象棋;课后更是无法无天,和同学去网吧玩网络游戏……别的科目还要好一点,就是数学,对于我来说想学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此我的数学成绩常在班上排倒数第一。老师对我“另眼相看”,我被老师编在了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座位上孤立着。 父亲和母亲都快急断了肠子,但快到初三的时候,情况出现了转机。 我的一个同学送给我一本离别纪念的笔记本,上面写着“学习如登山,功坚莫畏难——希望我们能考进同一所高中。”一语惊醒梦中人,我突然觉得自己真的有那么差劲吗?为了考上高中,为了争一口气,我决定振作起来。 于是,在初三我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开始了自我的救赎之路。我首先要攻克的是数学这座大山。于是我从初一课本开始自学,夙行夜寐,有时候晚上1点才睡觉,早上5点就起床做题目。 那段日子真的是难熬啊!有些题目弄不懂,我就看了好几遍,在做上好几遍,把用到的公式全部写出来贴在床头上和书桌上。天热的时候,汗珠子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时不时滚下来,我也顾不上擦一擦;天冷的时候,手都冻成了冰棍,我也顾不上暖一暖。就这样,我一步一挪地向前走,边走边流泪,但我告诉自己,现在就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住,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勤出甜果,苦尽甘来。终于,我的数学成绩如雨后春笋般步步高升,每次考试都保持着进步的势头。终于在一年的时间里,我的数学成绩从28分提高到100分以上。 数学老师看到我的进步后,笑眯眯的对我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啊,没想到你这个姑娘,如今也成了一个金不换啊!”数学老师爽朗地笑了,我也笑笑,却想流泪。别人怎么知道,我是用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翻过数学这座大山的。 啊,学习如登山,功坚莫畏难。吃得难中苦,甜如甘蔗般!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好命题作文一定要仔细琢磨,找到命题的关键词,再围绕这个关键词选择典型材料。本作文题“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分析文题可知,文章的“题眼”是“那座山”。作文时要注意联系前面的提示语,“人生如旅途。旅途中有晴天里阳光沐浴的温暖,也会有……风雨过后是彩虹,山的那一边是另一种风景”,据此可知,“那座山”,可以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座山峰,也可以是生活中或学习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困难。建议选择后者,因为这样构思能够写出深度与新意。“我”表明应用第一人称。“山”既有有形的山也有无形的山,从文题看,重点应放在无形的山上。无形的山,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也可能是人生的坎坷和磨难,还可能是自身的胆小、自卑、内向等性格缺陷。翻过了这座山,就意味着战胜或解除了“山”给作者带来的巨大的阻挠、困惑,跨越了心中难以跨越的障碍。应注意把“翻的过程”和“翻过后”的心理体验交代清楚。要求写成记叙文,可按这样的思路构思:山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翻过的,翻过后的体验。其中“如何翻过的”作为重点,要详细的叙述事情的经过,交代清引起思想转变的触发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风筝的心

朱成玉

①又到了放风筝的季节,可是我的城市上空却空空如也。莫非是与这城市积下了太多的仇怨,连云都躲藏起来,不肯给城市的天空一点梦想的色彩吗?

②而我依然仰望,寻找那些飞翔的痕迹,寻找那只要一点点风就可以抖擞起精神来的风筝。

③再次见到风筝,是在三月最破败的小巷。一些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欲要飞翔的念头,被一群孩子们嫩小的手提着,轻轻地,飘在一人多高的风里。

④孩子们必须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可以带来风。

⑤老人们说,放风筝可以放掉人心中所有的烦恼和晦气,只剩下美好的愿望。人们相信,这些用心灵里最珍贵的情愫扎出来的梦想之鸢,可以把种种美好的愿望传达给上帝。

⑥小时候没有卡通没有电脑,却有广阔的草地放风筝。如今,孩子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却再也腾不出时间和空间纵情奔跑,纵情释放他们的梦想。所有的时间都被各种补习培训填充,所有的空间都被钢铁水泥占领。在这个简陋的巷子里,我看见风筝精疲力竭仍无法飘过城市的额头,气喘吁吁仍无法惊动半点尘俗。

⑦孩子们在巷子里终于跑累的时候,其中一个把风筝举过头顶叹口气说,有风多好,有风它就能飞上天空了。另外几个孩子也如泄了气的皮球,蹲到地上,不停地抱怨着——风都哪儿去了?

⑧风都哪儿去了?孩子的话让我不禁一怔。风,被高高密密的楼群阻隔在外面;风,被机器的轰鸣赶往别处;风,藏在遥远的记忆里;风,躲进有歌谣的童年里。小时候,我的风筝可以放得比云朵还高。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

⑨风筝飞不起来,然而它们却是这座城堡里唯一长着翅膀的鸟了。它们醒着,心怀世界上最单纯的愿望:只要一点点风,只要一点点可以飞翔的天空。

⑩天空不冷清 ,风筝不冷清,冷清的只有风筝的心。风筝,这春天里的邮票,何时能为孩子们邮寄来春天?

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无法飞上天空的风筝,我的心里异常难受。尽管这是一些廉价的风筝,用最普通的材料制成,大概两三块钱就可以在任何一个商店里买到,但我还是希望它们能飞起来。这种希望点燃我心中隐匿了许久的渴望飞翔的念头。我对孩子们说,“明天早晨在这里等我,我领你们去一个可以让风筝自由自在飞翔的地方。”

那个晚上,我挑选了最结实的竹签和最漂亮的桃花纸,精心制作了一个美丽的风筝。这是对童年的牵挂。我尽可能地将生命中所有美丽的色彩都绣到风筝的翅膀上,再扯一根长长的思念的线牢牢拴住它。我知道,我的童年不会走得太远。

风筝上的那些花朵,鲜艳得就像那群孩子的脸。我仿佛听见了风筝在说:给我一点点风,给我一点点与梦有关的颜色。

第二天一大早,我带上亲手制作的风筝领着孩子们去了广场。广场上人头攒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风筝,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然后奔跑、奔跑,风来了!风筝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我手中的线轴飞快地旋转,我的风筝追上了云朵,正在向它打听童年的消息。很多人站在那里不再走动。很多人仰起了头。很多人高声喊到:“快看,多美的风筝!”那一刻,我感觉到,适合风筝飞翔的风来了。那些安静的、优雅的心灵回来了。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

1.联系全文,理解选文题目含义。

2.本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

3.第⑥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的哪些情感?

4.请选择合适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在那么高的天空上,我的风筝和白云窃窃私语,那是我儿时最美丽的花篮,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晃来晃去。

5.文章结尾说:“其实它们从来就不曾丢失,只是有待呼唤。”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某学校要求分年级举办以“弘扬抗疫精神,筑牢家国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七年级举办“爱国人物”故事会。请从钟南山、李兰娟、李文亮三个抗疫人物中任选一人,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土地的歌者”艾青,在他深爱着的土地上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仿句:

(2)八年级举行“为国奋斗”演讲比赛。假设你是主持人,请为以下两个演讲写串场词。

演讲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者

1

《我的中国梦》

八年级1班肖潇

2

《奋斗的青春》

八年级2班季强

 

 

 

查看答案

默写。

(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往来翕忽。(柳宗元《小石潭记》)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____,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7)蒹葭萋萋,____________。(《诗经》)

(8)_______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9)《石壕吏》中表现官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用正楷将下列诗句抄写在田字格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查看答案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①河:黄河 涘():水边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④河伯:黄河之神⑤旋:收起⑥若:渤海神⑦殆:危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           (2)今我睹子之难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二处)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3.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