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2年2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12年2月,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致电袁世凯时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現。……”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孙中山又说:“民国确立,维持北方各部统一,此实惟公一人是赖。……1912年8月,孙中山又说:“依我所见,现在时局各方面皆要应付,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故吾谓第二期总统非袁公不可。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

——摘自《孙中山与袁世凯》

材料二今袁背弃前盟,暴行帝制,解散自治会,而同阁(民间)无安民矣;解散国会,而国家无正论矣;……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摘自《孙中山讨袁宣言(1915年5月)》

(1)材料一中孙中山认为袁世凯有什么贡献?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是否矛盾?由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事迹:赞成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治国经验丰富,维护政局稳定;创建现代化军队。 变化:拥护到讨伐;对袁世凯的称呼由“华盛顿”到“民贼”。 (2)不矛盾。 基本原则:时代性(阶段性),客观性、公正性。 【解析】第(1)问,“事迹”,由材料一信息“在接到袁世凯赞成共和的电文后……袁公经验丰富,足以当此因境……且袁公以练兵著名,假以事权,军事必有可观”概括得出:赞成共和,就任临时大总统;治国经验丰富,维护政局稳定;创建现代化军队等。“变化”,由材料二信息“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并结合材料一得出:由拥护到讨伐、称呼由“华盛顿”到“民贼”。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孙中山对袁世凯的评价不矛盾。“基本原则”,依据所学知识从时代性、客观性、公正性等角度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从1955年开始到1969年,美国经历了从“扶持南越(吴庭艳)政权”、“特种战争”、“局部战争”的过程,规模越来越大。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二战期间弹药的总和。美国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摘自《越南战争》

材料二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断,并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摘编自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并归纳这场战争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及其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汉书》记载西汉的赋税制度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旧仪》记载:“民年(龄)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文献通考》中说:“汉凡二十三以上为正卒(正式兵员),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投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代替服役的人)”。

材料二康熙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划一的赋役制度。……自后丁徭与地赋合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摘自《清代赋税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制度改革的原因,并概括汉代赋税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较,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像资料也是历史文献,其特殊功能是承载文字等媒介无法记载的历史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百科全书》的主编狄德罗也说道:“中国民族,其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所有民族之上”。

——摘自《16-18世纪中国文化经典对欧洲的影响再研究》

材料二1820-1940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单位:10亿“国际美元"<1990年>)

年份

中国

日本

欧洲

美国

世界

1820

219

22

188

13

715

1890

206

39

630

216

1561

1913

242

69

997

520

2667

1933

289

137

1181

606

3304

 

 

 

——摘自《中华百年蔡1820-1945经济图文档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17、18世纪中国的看法,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政治和经济状况评述这一看法。

(2)概括材料二中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所呈现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查看答案

1948年,德国西占区(合并后的美英法占领区)开始币制改革,使用“B”记马克代替旧马克,而苏联为了表示抗议,同样在苏占区发行新的“D”记马克。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 德国的正式分裂

B. 两个占领区形成默契

C. 美苏争霸的形成

D. 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