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沼气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⑥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结合下表(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完成1—2题:

坡度

5º~10º

10º~15º

15º~20º

20º~25º

25º~30º

30º~35º

大于35º

土层厚度

(mm)

120

81

80

78

71

42

20

有机质厚

度(mm)

28

20

17

15

12

9

7

1.根据材料可以推知,我国四大高原中石漠化程度较高的是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2.分析上表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

A. 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比例

B. 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反比例

C. 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相关

D.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负相关

 

下图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1—2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方式

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图中B地在汉朝时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  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C.农业由耕种业向畜牧业转变  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 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 3万平方千米。图3—2—3为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示意图,图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读图完成1~2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有关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现状,正确的是

A.风蚀荒漠化占荒漠上地的99%

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

C.荒漠化主要分布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

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

2.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

A.甘肃、河北  B.新疆、内蒙古  C.陕西、宁夏  D.青海、西藏

 

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2题:

1.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交通落后  ②水系稠密  ③地势低平  ④土质黏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成熟阶段  D.后期阶段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考测量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GPS+GIS  B.GPS+RS  C.GIS+RS  D.数字地球

 

跨省市和全国范围的作物估产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技术  B.人工科学考察  C.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

 

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全球定位技术  B.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在“2008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织赛事的各个部门,成为本届马拉松赛的新亮点。下图为120急救指挥中心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组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如图所示,120急救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的技术是:

A.RS  B.GPS+GIS  C.GPS+RS  D.GIS+RS

 

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

D.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边地区煤、铁等资源

 

下图为某些地区主要农作物及熟制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图中能正确反映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状况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①和③两地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水热条件差异  B.地形差异  C.土壤差异  D.生产习惯差异

 

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②传统运输南船北马

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④糖料作物栽培上南蔗北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方向  B.生活特点  C.发展水平  D.发展条件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特色鲜明,饮食文化纷呈异彩。在《清稗类钞》里,就记述了清末之饮食状况,称:“各处食性之不同,由於习尚也。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到清末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的“八大菜系”。据此材料,完成:

“八大菜系”形成的原因可能有

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

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

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区域的:

A.整体性特征  B.差异性特征  C.开放性特征  D.共同性特征

 

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A、B两点此时是________(填“日出”或“日落”)。

(2)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3)再过________小时,C点将进入子夜。

(4)此日太阳直射于________ (纬线)

 

读图,回答问题。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将左上图中的A、B、C、D四点标在右上图适当的位置,并注出二分二至的具体日期。

(2)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_______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________点时,接近远日点位置,其公转速度________。

(4)A→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半球,并且正在向________移动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2)A、B、C、D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________(填字母),日期为________,地球公转较快的是________(填字母)。

 

下图中横线是0°纬线,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箭头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A.昼夜现象  B.昼夜长短变化  C.四季更替  D.太阳东升西落

 

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福州与北京的线速度相同  B.福州与北京的角速度相同

C.福州的线速度小于北京  D.福州的角速度大于北京

 

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

C.晨昏线任何时候都平分地球

D.在夏至日,晨昏线与地轴在同一平面内且与太阳光线垂直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

A.氢和氧  B.氢和氦  C.氧和氮  D.氢和氮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属于远日行星

B.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C.太阳系和银河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D.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最核心的天体

 

太阳的巨大能量来源于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太阳中心核裂变反应  D.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下列地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幅度最小的是

A.1°E、66°34′N  B.10°S  C.1°N  D.0°经度、23°26′N

 

能正确标注图中天体系统的名称的是

说明: 6ec8aac122bd4f6e

A.①一太阳系  B.②一银河系  C.③一总星系  D.④一地月系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位置关系是

A.不可能重合  B.只在春秋分日才能重合

C.每天都可以重合  D.只有夏至日才能重合

 

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到25°,则

A.寒带范围缩小  B.温带范围扩大

C.温带范围缩小  D.热带范围缩小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