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A. 对长江径流的调节能力减弱

B. 对湘江径流的调节能力增强

C. 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D. 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2.乙湖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可行措施是①扩建蔬菜生产基地,满足市场需求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大湖效应是指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受大湖效应影响,2014年美国部分地区遭受罕见的暴风雪。下图左侧为某次暴风雪形成过程示意图,右侧为某区域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左图中

A. 降水量多少只受气流影响    B. 水面结冰后环节增强

C. 产生过程的原理类似暖锋    D. ④为高空冷气流受热后抬升

2.右图中出现降雪量最大月份和地点可能是

A. 1月,甲地    B. 5月,乙地

C. 9月,丙地    D. 11月,丁地

 

下图是西藏雅砻河谷地(29°N,91°E)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区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A. 1280m    B. 1340m    C. 1450m    D. 1580m

2.图示区域中

A. 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    B. 农作物主要以冬小麦为主

C. 聚落多分布在山坡上    D. 河流流向大致是由北向南

 

2015年3月26~29日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读我国两岛屿图,回答下面小题。

1.论坛举办期间,有关博鳌的说法可信的是

A.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 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

C. 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D. 日出东南方

2.有关两岛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两岛地形均以丘陵平原为主

B. 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东高西低

C. 甲岛位于乙岛的东南方

D. 两岛植被均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3.两岛的盐场多分布在

A. 东部沿海平原地区    B. 西部沿海平原地区

C. 南部沿海平原地区    D. 北部沿海平原地区

 

    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通过研究作出的有关气候变化的分析和预测显示: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气温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1970-2010年,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带?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直接关系。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第22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于2016年11月7日~18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市举行,抑制全球变暖仍是会议的主题。读地表碳循环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     B.

C.     D.

2.对地表碳循环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

A. 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B. 导致海平面上升

C. 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 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因素,其中________因素起主导作用。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_。

(3)气候变暖给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全球气候变暖是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原因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其后果影响到诸多领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气候变暖将可能导致气候的变化和气候带的变迁,受其影响      (  )

A. 黄淮海平原土地盐碱化加剧

B. 亚寒带针叶林退化为苔原

C. 温带草原变化为热带草原

D. 青藏高原上的高山冰川总量增多

2.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将不会影响到(  )

A. 海陆间水循环

B. 北京到东京的飞行距离

C. 台湾海峡的宽度

D.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3.下列措施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是            (  )

A. 保护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

B. 城市郊区建设防护林带

C.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替代传统能源

D. 将火电厂建设到森林茂密的地方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下面的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气候的变化是(  )

A. 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 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 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 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A. 雪线上升    B. 暖冬频繁

C. 海平面下降    D. 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A. 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 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 气候变暖会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D. 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关于气候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

B. 过去一万年的人类历史时期处在地质历史时期最后一次寒冷期的后期

C. 该图反映了小尺度气候变化

D. 这一时期的气温变化对现代气温没有影响

 

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不属于这几次大冰期的是(  )

A. 震旦纪大冰期    B. 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C. 第四纪大冰期    D. 侏罗纪大冰期

 

下列关于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变化情况的概述,合理的是(  )

A.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

B. 干旱期明显长于湿润期

C. 新生代以干旱气候为主

D. 一直处于波动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一致

 

读下图,回答问题。

图甲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示意图

图乙 我国部分地区泥石流与地震分布示意图

(1)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具有全国性的是______________。

(2)我国受低温冷害影响的地区有________。

(3)干旱灾害影响我国范围广,其中华北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_____,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____。

(4)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其有益的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乙中看,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特别是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写简称)三省交界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系统。导致上述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某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针对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的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该研究小组对城市洪水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下列调      查最不可信的是       (  )

A.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的池塘和河道

B. 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 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 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2.根据调查研究结果,研究小组提出降低城市洪水频率      的建议,合理的有  (  )

①进行城市合理规划,完善道路排水系统②发展城市立体交通,减缓城市交通压力③在老城区大量建设高层建筑,以留有充足的绿化空间④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加强对现有水面的保护治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在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 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 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 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下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 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 都位于河谷地带

D. 都位于北方地区

2.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稀少

B. 降水量少

C. 河网密度小

D. 平原面积小

 

以下关于洪水形成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强降水是形成洪水的重要原因

B. 冰雪融化、冰凌阻塞河道可以形成洪水

C. 滑坡、泥石流不可能形成洪水

D. 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堤坝溃决也可形成洪水

 

上海市既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

A. 4~6月    B. 6~7月    C. 6~8月    D. 5~8月

2.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

A. 南旱北涝    B. 南北皆旱    C. 南涝北旱    D. 南北皆涝

 

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 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 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 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 干旱    B. 台风

C. 洪涝    D. 寒潮

2.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7、8月    B. 甲-3、4、5月

C. 乙-5、6月    D. 乙-12、1、2月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甲图)及A位置北极上空俯视放大图(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地球处于A位置时为12月22日,指出乙图中表示晨线和昏线线段的字母,并补画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2)该日,M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Q地日出地方时为________时。

(3)当地球公转到C位置时,该日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题文)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2)在图甲中用字母M标出太阳直射点,用箭头表示太阳光线(光线画在图甲左侧),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判断图甲中Q点所在晨昏线类型及该点的地方时。

(4)简述地球由B位置公转到C位置过程中,图甲中M点(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

 

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A.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2.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A. 1小时40分钟    B. 2小时20分钟

C. 3小时20分钟    D. 4小时40分钟

 

读甲、乙、丙、丁四地一年中昼长的变化幅度表,回答下面小题。

1.四地纬度最高的是    (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2.甲地的昼长最长可达    (  )

A. 9小时9分    B. 10小时47分

C. 11小时22分    D. 13小时13分

 

下图为同一时刻不同日期昼夜分布图,图中最外圈纬线为60°S,阴影区域为T1日期黑夜范围,斜线区域为T1日期过后的T2日期黑夜范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T1日期,世界时为

A. 2月6日6:00    B. 2月6日20:00

C. 11月7日6:00    D. 11月7日20:00

2.北京再次出现与T1日期昼长相同的日期约为

A. 12月7日前后    B. 2月6日前后

C. 5月7日前后    D. 8月7日前后

 

南半球某地(105°E)某同学对每天的日落时间进行了观测与记录,绘成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p日的节气可能为    (  )

A. 春分    B. 秋分

C. 夏至    D. 冬至

2.该同学在m至n时段观测与记录持续了大约    (  )

A. 4个月    B. 6个月

C. 8个月    D. 10个月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12月某日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丁四地按纬度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丁、丙、甲

C. 乙、丙、丁、甲

D. 甲、丙、丁、乙

2.当丙地日出时,世界标准时是(  )

A. 前一日18时    B. 当日18时

C. 次日6时    D. 次日18时

3.此图所示季节(  )

A. 澳大利亚播种冬小麦

B. 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 法国进入冷饮畅销期

D. 巴西热带草原正值干季

 

读“南美洲部分自然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A、B、C自然带的名称。

(2)甲→A→B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分析C自然带狭长的原因。

(4)乙纬度较高,但自然带类型与甲地相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这体现了自然带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5)说出D自然带的名称及其形成原因。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