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迁入率(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时期是(  )

A.  B.

C.  D.

2.③~④时期人口迁入率下降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该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B. 该城市产业升级和转移

C. 该城市房价增长快 D. 该城市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读蒙古国2010年国际人口迁移迁往国统计图(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蒙古国人以学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人口迁往国家分别是    (  )

A. 美国、捷克    B. 中国、捷克

C. 中国、韩国    D. 俄罗斯、韩国

2.蒙古国国际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有    (  )

A. 加快蒙古国向知识型社会迈进步伐

B. 减少蒙古国的人口数量

C. 降低捷克、美国等国的环境压力

D. 缓解捷克、中国的劳动力不足问题

 

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都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X2图为2008—2015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及月均收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显示2015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    (  )

A. 总人数已经超过了3亿

B. 本地务工人数超过外地务工人数

C. 外出务工人数约占61%

D. 月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

2.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地    (  )

A. 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 产业升级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

C. 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

D. 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

3.影响进城务工人员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    (  )

A. 劳动力市场供需    B. 能源价格的波动

C. 劳动力年龄结构    D. 产业结构的调整

 

读全球人口增长及预测示意图,回答问题。

(1)目前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什么?该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2)亚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远小于非洲的,为什么新生人口数量却是非洲的两倍还多?

(3)指出目前世界上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的国家类型及其应采取的人口应对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刘易斯拐点已经来临,我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向不利于经济增长的方向转变。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这种不利的人口结构主要反映在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上。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的瓶颈状态。

材料二 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在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曾被称为欧洲最拥挤国家之一的英国又因移民妈妈引发新一波婴儿潮。据统计,201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一共有72.4万名新生儿,是1971年即上一波婴儿潮末期以来新生儿最多的一年。

(1)我国人口增长的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才能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3)英国出现婴儿潮是否说明其人口增长模式发生了转变?为什么?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据此得出的人口承载力情况。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信息反映的三地人口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消费水平    B. 科技    C. 开放程度    D. 资源

2.造成青藏地区人口容量大(或小)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地域广大,资源非常丰富    B. 地处内陆,交通异常不便

C. 气候高寒,生态极其脆弱    D. 常规能源开发,人口容量增加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 人口密集省份    B. 山地丘陵地区

C. 水源短缺地区    D. 经济落后省份

2.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

A. 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 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 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 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国家实施了“全面二孩”政策,但是新增出生人口数量却相对有限。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是指符合新政策生育二孩的育龄妇女。下图示意我国2016年全国全面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分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全面二孩政策的目标人群    (  )

A. 农村随年龄增加    B. 城镇随年龄减少

C. 40~50岁比重大    D. 农村少于城镇

2.该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的影响是    (  )

A. 青壮年负担减轻    B. 劳动力供应增多

C. 增加高校压力    D. 影响社会职业构成

3.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限制新增出生人口数量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目标人群( )

A. 妇女总数少    B. 年龄结构偏老

C. 文化水平高    D. 压力大、收入低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口条件。下图示意我国人口红利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中国人口红利最大年份约出现在    (  )

A. 1960年    B. 1994年    C. 2012年    D. 2048年

2.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

A. 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变小    B. 劳动力数量快速增加

C. 青壮年负担加重    D. 人口出现负增长

 

下图为某国四个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按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演变的一般规律,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 ①→③→④→②    B. ①→②→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④→①→③→②

2.对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 生育政策    B. 国内移民

C. 经济水平    D. 医疗条件

 

读“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反映出该城市(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 ②人口素质低 ③劳动力不足 ④外来人口数量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2.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

①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 ④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宗教因素

2.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后,随着迁居人口批次的增多,人口流动表现的主要特点是

A. 从第二批迁居人口开始,女性人口组和0~5岁人口组的儿童呈现回迁趋势

B. 家庭男性人口年龄组在各批次迁居人口中一直处于迁居人口结构最高比例

C. 劳动年龄人口迁居比例不断下降,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成为迁居人口主体

D. 在各年龄人口组中,老年人口组在家庭迁居人口总比例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3.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①由东部地区迁居到西部地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城市地区迁居到农村地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2015年11月我国宣布自2016年1月1日放开“全面二孩”政策。图甲示意2010年我国人口金字塔,图乙示意1980~2012年我国人口出生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我国仍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推测2012年之后我国出生人口变化趋势为(  )

A. 缓慢持续增加    B. 先减后增    C. 先增后减    D. 快速减少

2.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低于农村,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2013年后制约我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育政策    B. 城市化    C. 育龄人口    D. 资源状况

3.针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我国政府今后可能不会采取的措施是(  )

A. 实施全面自主生育政策    B. 适度延缓退休年龄

C.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D. 大量接纳外来移民

 

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 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 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 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A. ②③    B. ①③    C. ③④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人口密度降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 人口密集省份    B. 山地丘陵地区

C. 水源短缺地区    D. 经济落后省份

2.据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  )

A. 初始人口密度较低,环境承载力大

B. 医疗条件好,人口自然增长较快

C. 发达的经济掩盖了人口密度过大的劣势

D. 交通通达度高,是人口增加的主要“拉力”

 

下图示意世界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根据世界人口自然变动特征,按照时间早晚为图中四个阶段排序    (  )

A. Ⅰ、Ⅱ、Ⅲ、Ⅳ    B. Ⅳ、Ⅲ、Ⅱ、Ⅰ

C. Ⅰ、Ⅳ、Ⅲ、Ⅱ    D. Ⅱ、Ⅰ、Ⅲ、Ⅳ

2.目前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最近接近的阶段是    (  )

A.     B.     C.     D.

 

下面两图示意某国人口数量和每十年人口增长率状况。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国

A. 环境人口容量小,人口问题突出    B. 人口迁入率高,人口数量增加快

C. 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增速趋缓    D. 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

2.下图中反映该国2011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序号是

A.     B.     C.     D.

 

下图为1982 年和2009 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 1982-2009 年人口出生率是上升趋势

B. 1982 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 年的低

C. 19824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 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与2009 年一样多

2.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 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 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 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 表明25-29 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某地理小组的学生考察了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

(1)学生发现,生态城所在地有多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请据图7列举三项。

(2)有学生认为,新加坡重视环保,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应当很普遍。经过探究,大家认识到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请参考图8说明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上就有“帆”字,公元前2世纪已出现风筝、风车,10—12世纪(北宋、南宋)为风车繁盛时期,至14世纪传入欧洲,荷兰开始利用风车抽水造陆。

材料二 我国可利用风能时数分布图和新疆达坂城简图。

(1)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能、太阳能等)具有哪些特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哪些意义?

(2)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每年有大量风能白白“吹光”。近期对风能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地区有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华北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什么要在这些地区优先开发利用风能?

 

水贫困测度,简单而言即对水贫困程度的测算。下图为“我国农村水贫困测度空间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  )

A. 与经济水平成负相关

B. 由南向北逐渐加重

C. 由东向西逐渐减轻

D. 总体看,西北重于东南

2.造成贵州省成为高水贫困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貌

C. 植被

D. 土壤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 葫芦岛    B. 秦皇岛

C. 大连    D. 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 资源量不足    B. 破坏环境

C. 成本过高    D. 市场需求不足

 

风功率密度等级可以放映风能资源丰富程度,等级数越大风能资源越丰富。下图为南海全年风功率密度等级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结合南海风功率密度等级冬季高于夏季判断,对该海域风能资源总量形成作用最大的风是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2.从资源利用角度考虑,目前在下列四地建大型风力发电站最合理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

 

各省级行政区能源强度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下图中,依据1995—2015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和平均能源强度的关系,把省级行政区分为高经济增长+低能耗、低经济增长+低能耗、高经济增长+高能耗以及低经济增长+高能耗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省级行政区能源利用率最低的是    (  )

A. 贵州    B. 内蒙古    C. 海南    D. 天津

2.为了优化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强度的关系,我们应该    (  )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研发勘探技术,提高能源开采能力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加大能源保护,禁止开采资源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从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叫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的反复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下图为北京市某种可再生资源利用后经人工处理再次利用的比例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种资源是

A. 森林资源    B. 水资源    C. 耕地资源    D. 煤炭资源

2.近些年该种资源再次利用比例持续升高,主要原因是

A. 该资源逐渐减少    B. 人口自然增长迅速

C. 科技水平提高    D. 生态建设加强

 

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

(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

(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推进?

 

(题文)下图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    ;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       

 

职位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 二环与三环之间    B. 三环与四环之间

C. 四环与五环之间    D. 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 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 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 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 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 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 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 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 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 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 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城镇化率指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指拥有城镇户籍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读我国城市化进程表,完成下面小题。

1.2002—2012年,我国    (  )

A. 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B. 城镇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C. 人口城镇化慢于人口市民化

D.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2.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  )

A. 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B. 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 城镇人口增长过快

D. 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3.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

A. 兴建卫星城镇,增加城市人口容量

B. 扩大城市用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C. 调整行政区划,提高城市人口比重

D. 加快产业发展,繁荣区域社会经济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