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地球上下列地理现象中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

A. 日、月东升西落现象    B. 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 昼夜现象    D. 120°E的地方时早于90°W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晚21点16分,我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入预定轨道,此后神州八号飞船与之两次成功交会对接。当“天宫一号”发射时,远在英国伦敦(零时区)的华人也想通过互联网收看,请问华人收看的时间是(  

A. 当地时间29日13点16分    B. 当地时间30日5点16分

C. 当地时间29日13点    D. 当地时间29日15点16分

 

纬度相同的各地 (   )

A. 地方时相同    B. 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C. 地球自转线速度不同    D. 昼夜长短相同

 

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共同特征是(  )

A. 赤道最大,两极最小    B. 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C. 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相等    D. 南北两极点速度均为零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从地球自转速度看,我国酒泉(39°N)发射火箭的条件比美国休斯敦(29°N)好

B. 中山站(69°S)、新加坡(1°N)、鹿特丹(51°N)三地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C. 广州(23°N)、武汉(30°N)、北京(40°N)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依次增大

D. 上海(31°N)、漠河(53°N)、曾母暗沙(3°N)三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基本相同

 

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北京时间8月8日晚上8时正式开始.当北京时间是正午12点时,印度首都新德里(82.5°E)的时刻是(  )

A. 9点    B. 10点    C. 9点30分    D. 10点30分

 

当地球公转到图中四点中的   位置时,北半球一间开窗朝南的房屋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达最大(  

A. A    B. B    C. C    D. D

 

读太阳直射点一年中移动的纬度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16年11月7日,太阳直射点位于(   

A. AB之间    B. BC之间    C. CD之间    D. DA之间

2.太阳直射点位于D点时,下列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公转速度继续加快    B. 阳江昼长达到最长

C. 阳江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    D. 南极附近的极夜范围达到最大

 

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一条纬线地方时相同

B.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西边的时刻总是比东边时刻早

C. 北京东8区的区时为8点钟,日本东9区的时间应比北京早1小时为7点钟

D. 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的东8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下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A.     B.

C.     D.

 

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该沙岛最后将(      )

A. 与 M岸相连    B. 与M、N两岸相连而消失

C. 与N岸相连    D. 沙岛将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变

 

一般来说,在北京人们8点上班,在乌鲁木齐人们10点上班,这是因为( 

A. 北京对工作时间的要求比乌鲁木齐长

B. 北京比乌鲁木齐天亮得晚

C. 北京时间比乌鲁木齐早2个小时

D.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西边

 

某地有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据此回答下题:

1.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

A. 23°26′    B. 66°34′    C. 90°    D. 45°

2.该地的地理纬度是(  )

①21°34′S;②21°34′N;③68°26′N;④68°26′S.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读地质构造图回答.

(1)从地质构造上看,D地属于________构造,分析其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________.   

(2)A处的地质构造常形成________(地形),喜马拉雅山、泰山、阿尔卑斯山的构造与A相似的是________.B处往往形成________地貌,如我国的________.   

(3)C、D两处适宜修建隧道的是________处,适合找油气的是________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陆地的河流流速比较急,带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流到宽阔的海洋后,流速慢了下来,泥沙就沉积在河口附近,积年累月,越积越多,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陆地,这就叫河口冲积岛。

材料2: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材料3: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

材料4: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1)说明河口冲积岛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哪些?   

(2)近年来该地河口冲积岛的增长速度在逐渐减慢,试说明其原因。   

(3)结合材料3分析,图中的山脉名称是________,属于地质构造中的________,板块a为________板块,板块b为________板块。   

(4)根据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重要原因。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读唐朝诗人胡玢的诗,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流的东岸是侵蚀岸   B. “数家新住处”应位于乙地

C. 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上游  D. 河流流向为自南向北

(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 流向    B. 含沙量    C. 汛期   D. 流量

 

某地理兴趣小组模拟某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做了如下实验(如图所示),步骤一: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步骤二:将黄豆、绿豆和小米的混合颗粒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步骤三:观察桌面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读图完成下题.

1.该实验模拟的地貌是(  )

A. 冲积扇    B. 陡崖    C. 沙丘    D. 峡谷

2.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流水沉积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风力沉积作用

 

有关喜马拉雅山脉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产生的     B.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产生的

C.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产生的    D.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

 

该图是“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示”,图中各数字代表地质作用,岩浆岩、变质岩可能在甲、乙的相应位置,则属于外力作用和变质作用的编号分别是

A. ⑤⑦和⑥⑧    B. ⑥⑦和⑤⑧    C. ③④和①②    D. ⑤⑧和⑥⑦

 

下列诗句描写与流水侵蚀作用无关的是(  

A.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唐•李白《望天门山》)

B. 峭壁飞来锦水滨,仙人洞壑捧星辰。(明•王继芳《锦石崖》)

C.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D. 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清•冯云山《咏瀑布》)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形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甲地的地貌类型是(   

A. 喀斯特溶洞    B. 冲积扇        C. 新月形沙丘    D. 火山口

2.形成甲处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流水堆积作用      B. 风力堆积作用    C. 风化作用       D. 冰川堆积作用

 

关于下面甲、乙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甲图           乙图

A. 甲是风力侵蚀地貌,乙是流水搬运地貌    B. 甲多分布在湿润地区,乙多分布在干旱地区

C. 甲地貌所在气候区,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D. 乙地貌所在地形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下图中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     B.     C.     D.

 

下列各组岩石中,成因相同的是 (      )

A. 花岗岩、砂岩、石英    B. 砂岩、石英岩、页岩

C. 砂岩、玄武岩、页岩    D. 石英岩、大理岩、片麻岩

 

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 瀑布、戈壁    B. 沙丘、黄土沟壑    C. 三角洲、冲积扇    D. 河流峡谷、沙垄

 

造成埃及“狮身人面像”严重缺损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风化和风蚀作用    C. 喀斯特作用    D. 海蚀作用

 

形成下列两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堆积作用

 

右图表示某河口地区的海陆变迁状况,由甲演变到乙的原因可能是( )

①河流侵蚀 ②地壳下降 ③泥沙沉积 ④水平面上升 ⑤地壳上升

A. ①⑤    B. ③⑤    C. ①③    D. ②④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 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 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 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土高原是由以下哪种作用形成的(  )

A. 风力沉积    B. 风化作用    C. 流水侵蚀    D. 冰川侵蚀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