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GDP增长率2012年和2013年皆为7.7%;2014年第一季度为7.4%,第二季度为7.5%,第三季度为7.3%,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要求经济发展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下面措施符合“新常态”要求的是                          

①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向要素、资源驱动型转变

②经济发展进一步由制造业主导逐步向服务业转型

③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将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进一步转到扩大外部需求上来

④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该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供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移民拆迁安置近42万人,受益人口4.38亿人。这一宏伟工程的成功是由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B.工程区域内群众的局部利益与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C.该工程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发挥了市场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调各类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央行此举对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货币的流动性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优化要素投入

B.货币的流动性降低—物价水平下降—消费需求扩大

C.货币的流动性增加—国内需求扩大—促进市场繁荣

D.货币的流动性增加—储蓄收益减少—银行利润增长

 

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是因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

A.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支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后,为改进工作作风,推出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在这一背景下,某高档白酒的均衡价格由点E移到E′。P为价格,Q为需求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2014年某国国民经济总体上是平衡的。假设2015年该国待售商品量增加10%,货币流通速度提高5%,物价水平上涨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要保持平衡,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应

A.增加11.8%   B.减少11.8%     C.增加7.9%     D.减少7.9%

 

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据医学史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的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茵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北方某县地处城市边缘的山区,山多地少,长期以来只从事单一的粮食种植业,越种越穷。近几年来,他们把党的富民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

县政府组织农科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根据本地实际,一方面修筑公路,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另一方面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教会农民科学种植,发展起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中药材生产,对蔬菜进行真空保鲜包装,销售到周边大中城市,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后,又聘请科技人员,引进高新技术办起了蔬菜、药材加工厂。为了使农产品能够顺利销售出去,组织起上万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该县迅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有关知识,说明该县能够脱贫致富的原因。

 

材料一: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2008年春运高峰期间,冰雪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

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了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在认识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一千年前,诗人李白如此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今天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这说明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

 

远古时代,人类只能用肉眼观测天体,美丽的月亮让人产生了无限遐想;望远镜的发明让人类能够看到月球表面的高山、环形山和平原,首次向世人展示了月球的概貌;“阿波罗”飞船登月以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多少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的目的和归宿在于获得真理性认识

②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在每个时期的认识是有限的

③认识的发展需要实践为其提供必要的认识工具

④人类的认识能力决定着实践活动的内容、规模和水平

A.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古人云:“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这告诉我们,要透彻了解某一事物,融入其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与此俗语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C.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D.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承载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中国航天由此开启了一段崭新征程,中国可望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的国家。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嫦娥落月”不仅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月宫的种种美丽想像,更充满着技术上的风险。这表明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决于人类认识的提高           

②只有尚未认识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了自然的规律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近些年来,关于高考英语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每年全国“两会”关于英语教育改革的声音亦不绝于耳。北京、江苏高考英语改革方案一经向社会公开,就成为了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学生等各抒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达•芬奇曾经说过“热衷于实践而不要理论的人好像一个水手上了一只没有舵和罗盘的船,拿不稳该往哪里航行。”这表明  

A.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B.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基础

C.理论和实践是始终统一的          

D.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13年4月开始在南海调查研究南海进化历史和南海环境对中国的影响。我国重视海洋科考是因为

A.实践的主体、手段都是客观的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获得科学的理性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探索宇宙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对月球的了解越来越多。我国业已启动的探月工程,将实现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想,进一步掀开神话中“嫦娥”的神秘面纱。这表明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 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某地农民过去误以为多施肥就能提高产量,存在盲目施肥现象。现在,他们根据耕地的地力、肥力、肥效和作物需肥情况精确设计配方,对症施肥,效果显著。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D.做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知是行之始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千虑一得     C.百感交集     D.三人成虎

 

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现在的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观理念,这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建筑理念对建筑业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D.继承传统理念是做好建筑的前提条件

 

Copyright @ 2014 满分5 满分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