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材料中“我们”去的地方是( ) A. 北京 B. 南京 C. 延安 D. 重庆
|
|
下列选项中前后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 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政治舞台 B. 抗日战争——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C. 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D. 不列颠之战----是德国陆军在二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
|
某刊物写到: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这本刊物是 ( ) A. 《民报》 B. 《中报》 C. 《新青年》 D. 《每周评论》
|
|
20世纪30—40年代,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因素( ) A. 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B. 法西斯势力的侵略 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民族纠纷
|
|
关于甲地发生的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宣告了德国闪电战破产 B. 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C. 标志着二战规模达到最大 D. 标志着欧洲战事的结束
|
|
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对“转折点”的理解合理的是( ) ①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使党的工作重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 ④确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军事指挥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
“万里山河悲漫野,千城民众愤冲天。学生猛举降魔剑,工友狂挥打鬼鞭。怒火喷腾摧腐朽,惩贼反帝捍轩辕。”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五四爱国运动 C. 国民革命运动 D. 土地改革运动
|
|
1911年2月5日,法国《小日报》刊登的一幅石印画(下图)再现了当时一些中国人当众剪掉长辫的场景。该画反映出( ) A. 中国社会习俗呈现新旧并存特征 B. 剪辫易服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 C. 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已被推翻 D. 民国剪辫易服法令得到贯彻
|
|
他所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给刚刚从科举梦中醒转的中国教育,注入了新生的魂魄。他与他带领的那个群星闪耀的北大,成为旧中国的一片乌托邦。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A. 胡适 B. 蔡元培 C. 李大钊 D. 陈望道
|
|
对联是时代的反映。以下对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②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③敌军若来,男女老少皆为战;鬼子敢犯,锄头扁担是刀枪 ④红军来了鸡犬不惊,白军来了鸡犬不宁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④③① D. ③④②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