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题

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解读源于(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郭沫若对殷墟的评价。殷曾是下列哪个朝代的都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体现了我们先祖的创造力和智慧。根据神话传说,以下搭配错误的是

A. 黄帝﹣﹣发明算盘

B. 仓颉﹣﹣创造文字

C. 嫘祖﹣﹣养蚕缫丝

D. 伶伦﹣﹣制作音律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出自《山海经》,与该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

A. 涿鹿之战

B. 盘古开天辟地

C. 尧舜禅让

D. 大禹治水

 

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都已经进入到农耕文化的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

A. 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B. 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 饲养家畜制造陶器    D. 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邮票反映的是河姆渡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它见证了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

①他们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②他们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他们居住的是干栏式房屋     ④他们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有(   )

①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 

②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③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

④山顶洞人有审美意识,磨制一些染色的石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下图中人物生活在我国春秋末期,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仁”为核心的系统的伦理学说,开创了在当时和后世影响都很大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在教育方面,也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进步主张,开创了私人办学的新风,概括和总结出了一套教育经验、教学方法和求知方法,编纂《六经》,留下了言行录《论语》,为发展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和传播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

请回答:

(1)图中人物是谁?据材料指出该人物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清晰)。

 

(题文)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政治制度也应随之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和创新成为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1)为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在实行初期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上述制度在春秋时期出现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在各国的变法中,变法最彻底、收效最大的是哪场变法?该变法起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原文大意:不论气候如何变化,人们都能够避免旱涝灾害。所以成都平原没有荒年,人们也没有挨饿,天下人把它称为“天府之国”)

材料二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石犀》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是哪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

(2)该工程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有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伯禹”是谁?为什么把他与李太守相提并论?

 

共461292条记录 当前(18086/46130) 首页 上一页 18081 18082 18083 18084 18085 18086 18087 18088 18089 18090 1809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