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 三峡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____) 2.解释下列词句: ①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说一说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 4.读李白的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觉得与本文那几句话内容相近?
|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童年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 B. 有些打扮落伍的人站在这一群光鲜亮丽的人群之间,如同鹤立鸡群。 C. 听了这话,他表面上还是正襟危坐,心里却翻来覆去不是滋味。 D. 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可是最近却忽然杳无消息了,对于他的隐退,大家都感到很失落。
|
|
选择合适的词语依次填入下面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在村民的带领下,我走进了这个 却鲜为人知的村庄。 (2)这套房子的设计色调太过夸张,让人感觉有些 。 (3)书法虽由简单的笔画所构成,但是千变万化的书体风格却 十足,耐人寻味。 A. 古朴 恶俗 美丽 B. 质朴 粗俗 美貌 C. 朴素 恶俗 美丽 D. 古朴 粗俗 美感
|
|
结合语境,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家指出高房价已经严重遏制了中国城市化进程。(阻止,不让其成功) B. 没想到回到家时,发现家里已是一片狼藉了。(形容乱七八糟的样子) C. 他向来正直,对歪风邪气简直深恶痛疾。(形容厌恶、痛恨到极点) D. 他的头发又光又亮,油光可鉴。(形容油亮亮美丽的样子)
|
|
诗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4)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6)神龟虽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岂不罹凝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山川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 你以“名人的魅力”为话题,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
|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 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 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沈约)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 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 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1)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 (3)及为郢州 (_________) (4)母恐其以劳生疾 (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之所读,夜辄诵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孙权告诉了吕蒙哪两种读书方法?这两种读书方法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4.乙文中沈约成才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5.在社会上有一种读书无用论的论调,他们认为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都是出去打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高荣伟 87岁的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他曾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 黄旭华是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人,祖辈大多从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希望他未来能够从医。为什么后来学起了造船?据黄老回忆:“那时日本人入侵,我们被迫离开华南沿海家乡,往内陆转移。轰炸一来,必须躲到掩体中。那时我就想,要么上天,要么入海。”1945年,黄旭华考取了交大的造船系。 投入核潜艇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了。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请示研制核潜艇,很快获批。因为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经历,黄旭华被选中参研。那时,对核潜艇的研究极为保密,黄旭华不得不远离父母家人。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后来,他们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上。 此后30多年,他的父母和八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在干什么。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则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他一面。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确定可行性,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为了艇上的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黄旭华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 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又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了成千上万个数据。 经过黄旭华与团队的艰苦科研,1964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研制成功,1970年试航,1974年交付海军,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做深潜试验。这是举世公认的危险试验,有的参试人员向亲人嘱托了后事。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后,核潜艇开始下潜。100米、200米、250米、300米,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咔咔”的声响。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平安上来后,他诗兴大发,现场作诗曰:“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到黄老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放声大哭…… 1.阅读文章,根据黄旭华的人生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立志上天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得巨大科研成果 2.在进行核潜艇研究的过程中,黄旭华遇到了哪些困难?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 (1)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才陆续跟家人联系,但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 (2)已经62岁的黄旭华决定亲自带队做深潜试验。 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中,为什么要详细交代具体的年份? 5.黄旭华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邓稼先共同的人格特点是什么?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有改动) 1.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争”的表现: 陈寅恪: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不争”的表现: 陈寅恪: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3.“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 4.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
|
综合性学习。 今年三月份,国务院首次把“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全国掀起了一股阅读热潮。学校决定开展以“尚阅读·扬正气”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举行“全民阅读”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则材料,请根据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近几年,我们欣喜地看到众多民间阅览室、图书馆建成,阅读推广公益组织成长起来了,自动借书机、流动借书车、流动图书角和24小时书店也在各地出现了……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开始持续上升。 材料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全民阅读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13年,我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3112个,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55册,这和国际标准相比,存在显著差距。“读书无用论”等错误思潮依旧蔓延,一些书店生存艰难。 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会场上要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补写出下联,使之与上联构成对偶。 上联:学习成就人生路 下联:阅读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6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