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 2.除“铁杵磨针”外,这则故事可用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请你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决眦____________ (2)棹数小舟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 阅人无数 B.竟不可得 有志竟成 C.如是再啮 是非不分 D.求之下流,固颠 固若金汤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请根据《望岳》《河中石兽》的内容将对联补充完整。 杜甫____抒凌云志 ____寻石兽悟____理
|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五把钥匙的秘密 2001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麦迪逊中学在入学考试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比尔·盖茨的办公桌上有五个带锁的抽屉,分别贴着财富、兴趣、幸福、荣誉、成功五个标签,盖茨总是只带一把钥匙,而把其他四把锁在抽屉里,请问盖茨带的是哪一把钥匙?其他的四把锁在哪一个或哪几个抽屉里? 一位刚移民到美国的大陆学生,恰巧赶上这场考试,看到这个题目后,一下慌了手脚,因为他不知道这到底是一道语文题还是一道数学题。他交了白卷。考试结束后,他去问他的担保人——该校的一名理事。理事告诉他,那是一道智能测试题,内容不在书上,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回答,但是老师有权根据他的观点给一个分数。 那位大陆学生在这道9分的题上得了5分。老师认为,他没答一字,至少说明他是诚实的,凭这一点就应该给一半以上的分数。但让他不能理解的是,他的同桌回答了这个题目,却得了1分,同桌的答案是,盖茨带的是财富抽屉上的钥匙,其他的钥匙都锁在这个抽屉里。 后来,那位大陆学生通过E—mail把这道题发回国内,那位学生在邮件中对同学说,现在我已知道盖茨带的是那一把钥匙,凡是回答这把钥匙的,都得到了这位大富豪的肯定和赞赏,你们是否愿意测试一下,说不定从中还会得到一些启发。 同学们到底给出了多少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据说有一位聪明的同学登上了美国麦迪逊中学的网页,他在该网页上发现了比尔·盖茨给该校的回函。函件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在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上,隐藏着你人生的秘密。 1.“这位大陆学生”的答卷告诉我们一个为人的基本准则是____________;“他的同桌”的遭遇也告诉我们,就是____________;结合全文分析“人生的秘密”是____________。 2.你认为一个人成功的钥匙是诚信,还是兴趣,或者是财富,请结合材料及你生活实践的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写作提示:①围绕你的观点论述;②不少于100字。
|
|
为培养孩子们的从生活中学语文的能力,班里组织了“疫情让最美的天使遇到最美的语言”系列活动。 (活动一:为天使唱赞歌) 《最美的承诺》 ——致敬抗疫一线所有人 不见了绚丽的烟火,寒风中花儿寂寞地开着。 大地如此的箫疏,谁能忍心看家园荒如沙漠 锁住了都市的繁华,暗夜里流星又坠落几多 生命如此的脆弱,谁人来盖上这打开的魔盒 多少人逆风而行,直面死神的旋涡 多少人舍身忘我,把最爱的人遗忘在角落 请你记住天使的模样,请你为英雄唱一首赞歌 多少人逆风而行,书写最美的承诺 多少人舍身忘我,把生命的希望艰难地撒播 让我们珍惜这平凡的勇气 让我们敬畏自然,激扬清波 相信明天,我们能自由呼吸,迎接白昼的喧嚣 相信明天,我们会安然入睡,回归夜晚的祥和 守护好家园,是最美的承诺。 1.一组同学演唱了《最美的承诺》这首歌,其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或字形有误,请你改正。 箫疏__________ 模(mó)样__________ 2.阅读材料后,同学们进行了以下讨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寂寞地开着 最美的承诺 把生命的希望艰难地撒播”三个加点词的词性依次是助词,副词,介词。 B.文中“自由呼吸”“敬畏自然”“舍身忘我”“遗忘在角落”的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排比修辞 D.“多少人逆风而行,书写最美的承诺”这首歌中“最美的承诺”是“守护好家园” (活动二:与医者同抗疫) 3.疫情肆虐,人间有爱,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与医务工作者并肩作战,请你为战胜疫情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
|
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竹里馆》王维 (2)___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3)_____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岑参 (4)草木知春不久归,_____________________。《晚春》(韩愈) (5)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_。《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6)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王安石 (7)陆游的的《游山西村》中蕴含“逆境中充满希望”这一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虚写),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请赏读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并将其下联用简体楷书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
|
请以“肩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3)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我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吋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门了。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晩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2.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3.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4.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即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写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別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是道,才能写得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热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的熟悉,必须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谈》,有删改。) 1.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
2.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自己的读写经历,说说多读多写的好处。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哺糟啜醨(chuò lí):吃酒糟,喝薄酒。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 (3)盖竹柏影也(_____) (4)皆可以饱(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