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 张晓风 ①她坐在淡金色的阳光里,面前堆着的则是一堆浓金色的柑仔。是那种我最喜欢的圆紧饱甜的“草山桶柑”。而卖柑者向来好像都是些老妇人,老妇人又一向都有张风干橘子似的脸。这样一来,真让人觉得她和柑仔有点什么血缘关系似的,其实卖番薯的老人往往有点像番薯,卖花的小女孩不免有点像花蕾。 ②那是一条僻静的山径,我停车,蹲在路边,跟她买了十斤柑仔。 ③找完了钱,看我把柑仔放好,她朝我甜蜜温婉地笑了起来——连她的笑也有蜜柑的味道——她说:“啊,你这查某(女人)真好,我知,我看就知啦——” ④我微笑,没说话,生意人对顾客总有好话说,可是她仍抓住话题不放: ⑤“你真好——你就像我少年伊辰一样——” ⑥我一面赶紧谦称“没有啦”,一面心里暗暗好笑起来——奇怪啊,她和我,到底有什么是一样的呢?我在大学的讲堂上教书,我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我驾着车在山径御风独行。在台湾,在香港,在北京,我经过海关关口,关员总会抬起头来说:“啊,你就是张晓风?”而她只是一个老妇人,坐在路边,卖她今晨刚摘下来的柑仔。她却说,她和我是一样的,她说得那样安详笃定,令我不得不相信。 ⑦转过一个峰口,我把车停下来,望着层层山峦,慢慢反刍她的话。那袋柑仔个个沉实柔腻,我取了一个掂了掂。柑仔这东西,连摸在手里都有极好的感觉,仿佛它是一枚小型的液态的太阳,可食、可触、可观、可嗅。 ⑧不,我想,那老妇人,她不是说我们一样,她是说,我很好,好到像她生命中最光华的那段时间一样。不管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多大落差,在我们共同对这一堆金色柑仔的时候,她看出来了,她轻易地就看出来了,我们的生命基本上是相同的。我们是不同的歌手,却重复着生命本身相同的好旋律。 ⑨少年时的她是怎样的?想来也是个有着一身精力,上得山下得海的女子吧?她背后山坡上的那片柑仔园,是她一寸寸拓出来的吧?那些柑仔树,年年把柑仔像喷泉一样从地心挥洒出来,也是她当日一棵棵栽下去的吧?满屋子活蹦乱跳的小孩,无疑也是她一手乳养长大的吧?她想必有着满满实实的一生。而此刻,在冬日山径的阳光下,她望见盛年的我向她走来购买一袋柑仔,她却像卖给我她长长的一生,她和一整座山的龃龉和谅解,她的伤痕她的结痂。但她没有说,她只是温和地笑。她只是相信,山径上总有女子走过——跟她少年时一样好的女子,那女子也会走出沉沉实实的一生。 ⑩我把柑仔掰开,把金船似的小瓣食了下去。柑仔甜而饱汁,我仿佛把老妇的赞许一同咽下。我从山径的童话中走过,我从烟岚的奇遇中走过,我知道自己是个好女人——好到让一个老妇想起她的少年,好到让人想起汗水、想起困厄、想起歌、想起收获、想起喧闹而安静的一生。 (选自《晓风小语》,有改动) 【备注】少年伊辰:年少时的样子。伊:她,专指女性;辰:时光,日子。 1.本文多次出现破折号,下列句中破折号表示“语音的延长”的一句是( ) A. 她说:“啊,你这查某(女人)真好,我知,我看就知啦——” B. 她朝我甜蜜温婉地笑了起来——连她的笑也有蜜柑的味道。 C. 我一面赶紧谦称“没有啦”,一面心里暗暗好笑起来——奇怪啊,她和我,到底有什么是一样的呢? D. 她只是相信,山径上总有女子走过——跟她少年时一样好的女子,那女子也会走出沉沉实实的一生。 2.品读第⑦段,回答问题。 (1)请解释“转过一个峰口,我把车停下来,望着层层山峦,慢慢反刍她的话”中的“反刍”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这句话的妙处。 “柑仔这东西,连摸在手里都有极好的感觉,仿佛它是一枚小型的液态的太阳,可食、可触、可观、可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⑧段中“我们是不同的歌手,却重复着生命本身相同的好旋律”的理解。 4.在卖柑老妇眼中,少年时期是生命中最光华的一段时光。关于“少年”,许多名家也有过如下的感慨: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请联系本文内容和名家的感慨,说说你对少年时光的感悟。(要求:字数不少于80字)
|
|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子路问于孔子曰:“贤君治国,所先者何在?”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由①闻晋中行氏②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子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必己贱而仇之。怨仇并存于国,邻敌构兵③于郊,中行氏虽欲无亡,岂可得乎?” 注:①由:指子路。②中行氏:晋国六卿之一。③构兵:交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 (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 (3)贱不肖而不能去(______) (4)中行氏虽欲无亡(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B. 贤者知其不用而怨之 楚人怜之 C. 其亡何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4.甲、乙两文对于“贤君治国”持什么观点?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蕴含深挚沉痛的感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B. 颔联写了大宋危在旦夕的形势和诗人的坎坷身世。写此诗后22天,设在崖山的南宋流亡朝廷覆亡。 C. 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D. 尾联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主旨,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艺术效果。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 甲 (A.柔弱 B.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①yīn(A.阴阴 B.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 ② (A.líng B.léng)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 乙 (A.诱惑 B.迷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就完全驱走了冬天,就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1)根据文中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____) (2)为文中甲、乙两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出师表》中的“表”为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B. “令”是一种敬辞。因此,我们在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C.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与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分别是纪传体史书和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D. 江河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星星变奏曲》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等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典型特征。
|
|
请根据提示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3)_________________,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4)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9)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10)《渔家傲·秋思》一词中表达征人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写作。 在成才这个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古人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才;也有人认为有好的条件才能成才。 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围绕这个问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观点鲜明,说理充分。2.不少于500字。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陈胜、吴广喜,念鬼 念无与为乐者 B. 今亡亦死 暮而果大亡其财 C. 扶苏以数谏故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D.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请根据第一段内容回答,陈胜具有什么才能?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梁 衡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亦后再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④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分析。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哈!这模样!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竞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 腰里,出去了。 1.第一段中,作者写杨二嫂的话时连用了三个感叹号,请分析其作用。 2.文中两处“圆规”的修辞手法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3.选文中,“我”眼前的杨二嫂与记忆中的杨二嫂相比,除外貌、年龄外还有哪些方面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加点的词语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