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①李忠义是一个工人。 ②他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活得也很艰难。他从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个子不高,头发有些花白,近乎丑陋的脸上还有一块疤。因为腿疾,单位安排他当收发员,无非是分发报纸信件。李忠义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后,就常到工地去转转。技术活他插不上手,可他总能找到自己能干的活儿:道路坑洼他去填平,排水沟堵了他去疏通,散落的砂石他细心地堆积成方,散放的管材他整理成行。他眼里总有活儿。夏日,酷暑难当,他主动去食堂帮厨,吃力地把解暑的绿豆汤担到工地,自己渴了却忍着不喝。冬日,他常常夜半巡夜,生怕工棚生火酿成事故。每天清晨大家走出工棚,总会看到皑皑雪地上,有一串串高低不平的足印。 ③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④别人有困难他跟着着急,别人高兴他跟着快乐,别人痛苦他也跟着痛苦。一次,一个工友半夜发烧,他背着工友顶着风雪去医院,跛着腿跑来跑去,整整陪护了三天。工友病愈出院了,他却病倒了,一病就是一星期。 ⑤大凡地位卑微的人,头就扬不起来;位尊显贵的人,头就低不下去。李忠义却在命运面前不低头,也从不抱怨生活对他的不公。他充实地、忙忙碌碌地打发每一天,用他炽热的胸膛温暖冬天,用他辛勤的汗水融化冰雪。一次,工会到工地放露天电影,放到一半时,风把银幕掀落,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电影又重新放映,场内响起掌声。 ⑥可就在那个冬季的一天,李忠义值了一宿夜班,不知是过于劳累,还是那天风雪太大,经过一个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时,竟被呼啸而来的火车刮倒,被人发现送往医院,已经无救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生命,在一个朦胧的冬晨消失了。 ⑦送别的那天,工友们都来了,他们穿着汗渍的工装,甚至有的还背着工具,戴着安全帽,他们要最后送他一程。悼词说的是什么他们没有听到,哀乐从哪里飘来他们没有听到,只听任奔涌的泪水顺颊而下,淋湿了衣衫,打湿了脚下的土地。李忠义需要休息了,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⑧他的生命太短暂了,没有壮怀激烈;他的身份太普通了,没有光华闪烁;他的业绩太平凡了,没有风云叱咤。李忠义是一个工人,但更是一个好人,在工友的心中,他就是一座山、一条河。 ⑨天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那么多的星星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不管大的小的、远的近的,谁也离不开谁,就是云彩遮住了它们,它们也会躲在后面熠熠发光。 ⑩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1.文章开篇写到“李忠义是一个工人”,意在告诉读者,他是一个 而 的人。 2.文章第③、④、⑤段写了李忠义做的哪几件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下面加点词语“笨拙”的理解。 ⑴他文化水平不高,却在工地醒目的地方立起一块黑板,用他笨拙的字迹,将每日新闻、安全警示和天气预报写在上面,虽然版面不很美观,却很受工友们的欢迎。 ⑵正在大家焦急之时,只见一个笨拙的身影,蹬着梯子攀上柱顶,吃力地把银幕重新拉好。 4.请结合选文内容,赏析下面句子。 他安详地合着双眼,那花白的头发在人们无尽的哀痛中,似乎还在微微抖动,像一朵成熟了的蒲公英,随风飘洒。 5.你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
|
填空。 ⑴_____________,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⑵斜晖脉脉水悠悠。______________。 ⑶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 ⑷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
|
|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得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芳容泣而志之 志:记住 B.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 或:或者 C. 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 日:一天 D. 此去不得父骨 去:距离 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A.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B.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C.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D. 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芳容的孝心体现在历尽千辛万苦实现了祖父的临终遗愿。 B. 周芳容的孝心体现在跋山涉水克服艰险困难背回父亲的遗骨回乡安葬。 C. 周芳容在家族寺庙里发出的誓愿支撑他战胜了病痛得以寻回父亲遗骨。 D. 里正被周芳容的孝心所感动,尽心为周芳容治病。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__________________ 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低氧健身 大凡喜好运动、热爱健康的人都知道,“有氧健身”“有氧操”等运动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健身方式了。然而,如今又有些专家反其道而行之,建议应大力普及低氧健身。 低氧健身,就是用人工的方法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状态的一种健身方式。研究发现,低氧空气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氧的运输和肝脏的解毒作用,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能力等。有关专家说低氧健身的好处起码有两点。首先,人体处于“低氧状态”,这是对人体正常状态的一种挑战。人体为了适应低氧、低气压的生活环境,心率相应加快,心脏的排血量增多,血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也随之增多,这使血液对氧的运输能力增强,血液扩散到人体组织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加强。结果,人体对氧的利用率便会相应增加。还有,当健身者在低氧状态下锻炼时,肺的活动量变大,可以使动脉血管扩张,使全身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因此,低氧条件下的健身与一般自然状态下的健身相比,有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强化脑组织和肌肉对氧的利用等好处。其次,低氧能使人体内蓄积必要的二氧化碳,这对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既要靠氧气也要靠二氧化碳来维持的。如果人体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就会引起体内气体失衡,造成酸多碱少的碱血症。这将会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损害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机能,最终导致丧失对疾病的自我防御能力。 其实,低氧健身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美国,低氧健身已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许多以往习惯于户外运动的人都转到健身房对此进行经常性的锻炼。比如以前那些喜欢滑冰、爬山和乐于冒险,通常也到低氧健身房进行锻炼。另外,前苏联医学专家还曾发明过“缺氧疗法”:让患者反复吸入只有10%氧含量的低氧空气,以启动人体缺氧自卫系统的潜能,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此法不仅对治疗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同时还有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看来,“低氧”挑战“有氧”似有不可逆转之势,现在的问题是,低氧健身必须要在人工特制的低氧健身房内进行,所以其价格自然会偏高。一般来讲,低氧运动的费用是普通健身的一倍左右。有关人士称,随着参加低氧健身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健身范围的不断扩大,低氧健身的成本摊薄,费用应该会下降。也许,这一天真的为期不远。 1.下列对“低氧健身”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用人工的方法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低于正常状态的一种健身方式。 B. 低氧空气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治疗作用,如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氧的运输,肝脏的解毒作用和提高运动员的训练能力等。 C. 人体处于“低氧状态”是对人体正常状态的一种挑战。 D. 有些专家认为“有氧健身”、“有氧操”等运动已经过时,建议应大力普及低氧健身。 2.下列关于“低氧健身”好处的说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使血液对氧的运输能力增强,血液扩散到人体组织的功能也必然随之加强,人体对氧的利用率便会相应增加。 B. 在低氧状态下锻炼时,健身者的肺的活动量变大,可以使动脉血管扩张,使全身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 C. 低氧条件下的健身与“有氧健身”相比,具有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强化脑组织和肌肉对氧的利用等好处。 D. 低氧能使人体内蓄积必要的二氧化碳,如果人体二氧化碳含量过低,就会引起体内气体失衡,造成酸多碱少的碱血症。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参加低氧健身人数的迅速增加和健身范围的不断扩大,低氧健身将会因价格低廉而迅速普及。 B. 低氧健身也必须使健身房的氧气含量既要低于正常状态,也要保持一定的含量,否则会危及健身者的健康。 C. 前苏联医学专家发明过“缺氧疗法”,启动的是人体缺氧自卫系统的潜能,所以也是属于“低氧健身”的范围。 D. “低氧健身”挑战“有氧健身”似乎具有不可逆转之势,但是“有氧健身”也不会很快失去市场。
|
|
下面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B. 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C. 在河流,沙漠和人三者之间,有了树,一切都会变得和谐起来。 D. 英国诗人雪莱在他著名的《西风颂》里写道:“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执勤的岗位上。 B. 听完雷锋的故事后,我由衷地佩服这位共产主义战士。 C. 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D. 国外处罚出售他人信息的行为,对未构成犯罪的,一律施以严厉的经济罚款。
|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沙漠 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 ②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 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③《美人鱼》票房累计已达27亿,破内地影史票房纪录 。 A. 顽固 安适 指日可待 B. 固执 安闲 屈指可数 C. 顽固 安闲 指日可待 D. 固执 安适 指日可待
|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或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祈祷(dǎo) 诧异(chà) 婉转(wǎn) 义无反顾 B. 呼吁(yù) 后裔(yì) 敦厚(dūn) 狼奔豕突 C. 暇想(xiá) 徜徉(chàng) 契机(qiè) 沁人心脾 D. 贮蓄(zhù) 澄清(chéng) 恣睢(suī) 嫣红姹紫
|
|
从下面两篇作文题中任选一篇,写一篇作文。 题一:十几年的岁月走过,曾经的美好如花般绽放在记忆深处,那也许是一次独特的体验,也许是一份美好的感情。请以“开在记忆深处的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请以“铃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二选一;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记忆 孙 犁 ①父亲十六岁到安国县(原先叫祁州)学徒,是招赘在本村的一位姓吴的山西人介绍去的。这家店铺的字号叫永吉昌,东家是安国县北段村张姓。 ②店铺在城里石牌坊南。门前有一棵空心的老槐树。前院是柜房,后院是作坊——榨油和轧棉花。 ③我从十二岁到安国上学,就常常吃住在这里。每天掌灯以后,父亲坐在柜房的太师椅上,看着学徒们打算盘。管账的先生念着账本,人们跟着打,十来个算盘同时响,那声音是很整齐很清脆的。打了一通,学徒们报了结数,先生把数字记下来,说:去了。人们扫清算盘,又聚精会神地听着。 ④在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坐在远离灯光的角落里,默默地抽着旱烟。 ⑤我后来听说,父亲也是先熬到先生这一席位,念了十几年账本,然后才当上了掌柜的。 ⑥夜晚,父亲睡在库房。那是放钱的地方,我很少进去,偶尔从撩起的门帘缝望进去,里面是很暗的。父亲就在这个地方,睡了二十几年,我是跟学徒们睡在一起的。 ⑦父亲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离开这家店铺的,那时兵荒马乱,东家也换了年轻一代人,不愿再经营这种传统的老式的买卖,要改营百货。父亲守旧,意见不合,等于是被辞退了。 ⑧父亲在那里,整整工作了四十年。每年回一次家,过一个正月十五。先是步行,后来骑驴,再后来是由叔父用牛车接送。我小的时候,常同父亲坐这个牛车。父亲很礼貌,总是在出城以后才上车,路过每个村庄,总是先下来,和街上的人打招呼,人们都称他为孙掌柜。 ⑨父亲好写字。那时学生意,一是练字,一是练算盘。学徒三年,一般的字就写得很可以了。人家都说父亲的字写得好,连母亲也这样说。他到天津做买卖时,买了一些旧字帖和破对联,拿回家来叫我临摹,父亲也很爱字画,也有一些收藏,都是很平常的作品。 ⑩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的身体很衰弱。这些年闹日本,父亲带着一家人,东逃西奔,饭食也跟不上。父亲在店铺中吃惯了,在家过日子,舍不得吃些好的,进入老年,身体就不行了。见我回来了,父亲很高兴。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闲话,我絮絮叨叨地说我在外面受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惊。父亲忽然不高兴起来,说:“在家里,也不容易!” ⑪回到自己屋里,妻抱怨说:“你应该先说爹这些年不容易!” ⑫那时农村实行合理负担,富裕人家要买公债,又遇上荒年,父亲不愿卖地,地是他的性命所在,不能从他手里卖去分毫。他先是动员家里人卖去首饰、衣服、家具,然后又步行到安国县老东家那里,求讨来一批钱,支持过去。他以为这样做很合理,对我详细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情和境遇,我只能默默地听着。 ⑬父亲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去世的。春播时,他去耪耧,出了汗,回来就发烧,一病不起。立增叔到河间,把我叫回来。 ⑭我到地委机关,请来一位医生,医术和药物都不好,没有什么效果。 ⑮父亲去世以后,我才感到有了家庭负担。我旧的观念很重,想给父亲立个碑,至少安个墓志。我和一位搞美术的同志,到店子头去看了一次石料,还求陈肇同志给撰写了一篇很简短的碑文。不久就土地改革了,一切无从谈起。 ⑯父亲对我很慈爱,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到保定上学,是父亲送去的。他很希望我能成材,后来虽然有些失望,也只是存在心里,没有当面斥责过我。在我教书时,父亲对我说: ⑰“你能每年交我一个长工钱,我就满足了。”我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⑱父亲对给他介绍工作的姓吴的老头,一直很尊敬。那老头后来过得很不如人,每逢我们家做些像样的饭食,父亲总是把他请来,让在正座。老头总是一边吃,一边用山西口音说:“我吃太多呀,我吃太多呀!” (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追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3.第⑮段写作者想为父亲立碑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最后一段写父亲请姓吴的老头吃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