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题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 这就是盛唐之音。

    ② 陈子昂写这首诗时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

    ③ 同样,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伤春惜花,但清新活泼而不低沉哀惋。

    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⑤ 但它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的伟大孤独感。

    ⑥ 它豪壮而并不悲痛。

A. ②⑤④⑥③①    B. ④⑥②⑤③①    C. ④②⑤⑥①③    D. ④②⑤⑥③①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十六岁的武亦姝能登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的宝座,靠的是对古诗文的真心热爱、潜心记诵、丰厚积累取得的。

B. 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先生那质朴无华的朗读,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的观众,赢得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C. 广东因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清热解毒消暑去湿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出售。

D. 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巨大的红派艺术,为中华文明乃至岭南粤剧艺术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读大学期间,我们经常一早就坐在茶馆靠窗的桌边,各自看书,忘乎所以,彼此不交谈。

B. 她是我们班公认的学霸,不管遇到多难的考试题,都能自信满满,挥笔做题,对答如流

C. 珠江两岸一栋栋摩天大厦鳞次栉比,与蓝天、白云、江水交相辉映,展现出广州的繁华。

D. 榕树的枝叶稠密,浓荫覆盖,触类旁通,生长快且寿命长,是制作盆景十分理想的材料。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谮害           嶙峋             精血成聚          锐不可当

B. 陨落           攫取             如坐针毡          开膛破肚

C. 唿哨           蹒跚             粗制烂造          强聒不舍

D. 狂澜           分岐             抑扬顿挫          锋芒必露

 

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A. 风/息    侏/妇皆知    B. /干     辈/五缺土

C. /佝    取/根深    D. 蓄/立     告/鸣钟击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欣赏人世间一切挚情真意,美德善行,可以美化我们的心灵;欣赏别人,可以让我们发现人世的美好,人生的美丽;欣赏自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充满自信,充满希望……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看别人与自己,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让我们掬一捧高山顶上的雪水,擦亮自己迷茫的眼睛,用不含一丝尘杂的目光,欣赏大自然,欣赏生活,欣赏身边的人和事,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请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三、文言文阅读:

(三)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竹柏影也:

2.翻译句子:

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章中的作者去找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下列对文章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篇幅短小,看似单纯写景,实则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B. 写月下庭中景物,用笔极为精炼,可见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善于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绘。

C. 文章开笔交代夜游时间和原因,再写庭中景物,最后写作者的情怀。全文线索清楚,层次分明。

D. 文章语言清新朴素又活泼自然,简练而又含意深远,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佚  名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最简便的办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要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果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是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需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是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庚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主席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绝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学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庚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

1.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1)燕剪春风:      (2)鹰击长空:      (3)雁横烟渚:       (4)莺穿柳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3.第②段中指出语文学习可分三步,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每步不超过8个字)

(1)                        (2)                      (3)

4.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中的“干柴”、“火种”和“会着”,在文中分别具体比喻的是什么?

5.本文提出背书对写作有三种好处,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10个字)

(1)                       ;(2)                      ;(3)                     。

6.本文第③自然段和第④自然段分别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第③自然段:                                 第④自然段:

7.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背书与语文”的看法。50字左右。

 

特殊的听众  

落  雪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她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愿意听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她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木练习曲。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我却己经不在乎了。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瘸,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⑥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她怎么会是聋子?

⑦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我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⑧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 “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 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 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2.“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谈谈你对“变”的理解。

3.“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于一位“特殊听众”。随着情节

的发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认为她是                        ;后来才知道她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励是她用爱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

B. “我”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我”感动。

C. 名教授技艺高超,她演奏的音乐是这样美妙动听,令“我”陶醉。

D. “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动。

5.本文重点塑造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的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写“妹妹”的文字也占有较大份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古诗文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名句是:                                              !

(2)《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风光的句子是:                                 

(3)《游山西村》中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4)《渔家傲》描写边塞荒凉又壮阔景象的句子是:       ,            

(5) 《浣溪沙》中指出尽管已年老也不要消极悲观的句子是:                                        

 

共241572条记录 当前(14661/24158) 首页 上一页 14656 14657 14658 14659 14660 14661 14662 14663 14664 14665 14666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