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拼音。 ①风靡_______ ②斟zhuó _______ ③bèi ______论 ④脍zhì人口______
|
|
在记忆深处,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一次严厉的批评……这点点滴滴无不流淌着生活的温情,触动着你的心灵。 请以“点点滴滴总关情”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 (2)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
|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骆驼祥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中,当祥子遇见了忙碌一生却依然穷困潦倒的“老马”后,他对前途感到了失望,但最终使他彻底走向堕落的却是得知了小福子的死讯。 B.《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最大的梦想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他先后买了三辆车,最终因为各种原因都失去了。 C.刘四爷变卖了人和车厂的车外出享福,虎妞继承车厂的计划落空,只好向二强子买了一辆旧车给祥子拉。虎妞难产死后祥子只好卖车安葬虎妞。 D.《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由老实、健壮、坚韧变得麻木、潦倒、自暴自弃的经历,折射出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现实。 2.下列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在描写修筑轻便铁路的过程中,写到了土匪袭击工地、建设者开展劳动竞赛、处决逃跑工人等内容。 B.冬妮娅是保尔少年时期的朋友、恋人,他们后来因为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C.在小说“生命的意义”篇章中,松林、监狱、医院、广场、墓地这一系列环境描写营造了肃穆悲壮的气氛,象征着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和永不衰败的革命情操。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在革命的熔炉中,从一个工人子弟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 3.有人说,苦难能锻炼一个人;也有人说,苦难能毁灭一个人。你赞同哪一种说法?请你 从以下备选人物中选择其中一个,并结合他的相关故事加以分析。 备选人物: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祥子(《骆驼祥子》)
|
|
散文阅读 向上的风 郑彦英 ①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②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③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④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⑤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⑥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儿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⑦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⑧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⑨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⑩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⑪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⑫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⑬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⑭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⑮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⑯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⑰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选自2015年《读者》,有改动) 1.说说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2.文章第⑧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②—⑦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⑮段画线句的妙处。 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⑰段的理解
|
|
说明文阅读 客机“杀手”——雷暴天气 ①2014年12月28日,亚航QZ8501客机在从印度尼西亚泗水飞往新加坡的途中失事,坠入爪哇海,造成机上乘客加机组人员共162人遇难。虽然空难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不过根据相关报道及分析,强雷暴天气可能是导致此次事故的罪魁祸首。 ②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雷暴天气中常常会出现强烈的升降气流、积冰、闪电、结冰、大气湍流与急流、低空风切变等气象现象,会形成低云并使能见度降低,有时还会伴随出现冰雹、龙卷风、强降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③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0年,在中国民航发生的总共338起运输航空事故征候中,与雷暴天气有关的事故征候达54起。也有数据显示,1988-2008年,美国民航发生的飞行事故中,与雷暴天气有关的事故高达25起,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说雷暴天气是影响民航飞行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④雷暴天气是如何影响飞行安全的呢? ⑤首先,雷雨产生的短时强降水容易使能见度突然变低,并造成跑道湿滑。在湿滑的跑道起降时,容易造成飞机偏出跑道。 ⑥其次,闪电和强烈的电子流可以形成雷击,会损坏飞机的雷达罩、天线、机翼等部件,轻则导致飞机机体被烧蚀,重则有可能会导致飞机失事等更严重的后果。 ⑦当然,雷暴时,积雨云中的结冰现象比所有其他的云都来得厉害。据统计,在0℃以下的积雨云中飞行,飞机积冰的发生率高达89%,强积冰的发生率高达42%,这很容易让飞机发动机熄火,使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大幅度降低,从而产生危害。 ⑧在雷暴天气中飞机还可能遭遇冰雹袭击、强烈气流和风切变,这必然使飞机很难操纵,从而容易失去控制,甚至因失速而失事。 (节选自《科学画报》 2015年第2期)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⑦段中加点的“据统计”能否删去?为什么?
|
|
课外文言文阅读 范云列传(节选)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阳人,晋平北将军汪六世孙也。年八岁,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涂,琰异之,要就席,云风姿应对,旁若无人。琰令赋诗,操笔便就,坐者叹焉。尝就亲人袁照学,昼夜不怠。照抚其背曰:“卿精神秀朗而勤于学,卿相才也。”少机警有识,且善属文,便尺牍,下笔辄成,未尝定稿,时人每疑其宿构。父抗,为郢府参军,云随父在府,时吴兴沈约,新野庾杲之与抗同府,见而友之。 1.下列句中“之”与“琰异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目似瞑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C.乃记之而去 D.治水之法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且善属文: ②下笔辄成: ③为郢府参军: ④见而友之: 3.翻译划线句 琰令赋诗,操笔便就,坐者叹焉。
|
|
古诗欣赏 绝 句 石柔① 来时万缕弄轻黄, 去日飞球②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 杨花只是一春忙。 【注】①石柔,宋朝人,他一生远离故土,仕途辗转,曾任密州教授。②飞球:杨树籽。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三、四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闭幕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到了“中国梦”的问题,因此,“中国梦”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 。 ①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又是建立在国家繁荣基础上的。 ②其实,换一个角度想,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 ④所以,我们每一天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也是在缔造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A.⑤④②③① B.⑤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⑤③ D.③⑤①④②
|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杜绝中国式过马路的不良行为,每个人心中都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弦。 B.各地教育部门都在加强足球特长文化课教学管理和考试招生政策,激励学生长期积极参加足球学习和训练。 C.“一带一路”描绘了一幅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新蓝图,它不仅将为世界经济积蓄巨大的能量,而且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 D.网络之所以让那么多的网友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他们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创作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佳联妙对,现在欣赏这些绝妙名联,仍齿颊留香。 B.“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C.如今的滨江新城,交通四通八达,高楼鳞次栉比,人民安居乐业。 D.从小酷爱计算机的王明对计算机的操作非常熟练,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