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书法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书法以美的点画、字形和章法传达了书写者的艺术修养、性格气质和精神境界。研习、欣赏书法作品, 可以增加书写的美感, 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从而培养 的审美情趣。 A.独具匠心 虽然 但 精致 B.博大精深 不管 也 优美 C.博学多识 既然 就 典雅 D.源远流长 不仅 还 高雅
|
|
结合语境,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那小船转弯抹角转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指小船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B.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 亵渎:指尊敬。 C.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D.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切切察察:现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
|
下面各组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斩钉节铁 胸有成筑 B.秀手旁观 浮想联偏 C.形影不离 天伦之乐 D.声名狼籍 脑羞成怒
|
|
下面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恻隐(cè) 阔绰(chuò) 根深蒂固(dì) B.阴晦(huì) 拮据(jū) 孜孜不倦(zī) C.愕然(é) 嗤笑(zī) 朝服衣冠(cháo) D.恣睢(suī) 襁褓(bǎo) 免冠徒跣(xiǎn)
|
|
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身边多数人都是平凡的,从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头上也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但在他们之中,有些人对你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她)或是有恩于你,或是感动过你,或是令你敬佩,或是让你羡慕不已……他(她)就是你心目中的“大人物”。 请以“大人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写出你为什么认为他(她)是大人物的理由。(2)字数在600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常回家看看”不仅被写入法律,一些单位还出台相应措施,要求年轻人多回家看望父母。上海某小区日前推出了一项措施:凡是不住在本小区、回来探望父母的有车族,可以申办一张停车照顾卡,全年停车只需200元。老人们反映,这一措施实行以来,孩子探望的次数确实有所增加。你们班准备组织一次以“关爱老年人,常回家看看”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活动。
|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母亲在公共汽车上的表现 铁 凝 我母亲退休前是一名声乐教授。她对自己的职业是热爱的。因此她一开始有点不知道怎样面对退休。她喜欢和她的学生在一起;喜欢听他们那半生不熟的声音是怎样在她日复一日的训练之中成熟、漂亮起来,当然,我母亲有时候也喜欢对学生发脾气。一般是由于他们练声时和处理一首歌时的“不认真”、“笨”。不过在我看来,我母亲对学生发脾气稍显那么点可笑。现在的年轻人谁会真在意你的脾气?但我观察我母亲的学生,他们还是惧怕他们这位徐老师(我母亲姓徐)。他们知道这正是徐老师在传授技艺时没有保留没有私心的一种忘我表现,他们服她。可是我母亲退休了。 我记得退休之后的母亲曾经很郑重地对我说过,让我最好别告诉别人她的退休。我说退休了有什么不好,至少你不用每天挤公共汽车了,你不是常说就怕挤车嘛,又累又乏又耗时间。我母亲冲我讪讪一笑,不否认她说过这话,可那神情又分明叫人觉出她对于挤车的某种留恋。 我母亲的工作和公共汽车关系密切,她一辈子乘公共汽车上下班,公共汽车也使她几十年间饱受奔波之苦。我母亲就在常年的盼车、赶车、等车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上车经验。 有时候我和我母亲一道乘公共汽车,不管人多么拥挤,她总是能比较靠前地登上车去。她上了车,一边抢占座位(如果车上有座位的话)一边告诉我,挤车时一定要溜边儿,尽可能贴近车身,这样你就能被堆在车门口的人们顺利“拥”上车去。试想,对于一位年过60岁的妇女,这是一种多么危险的行为啊。远远看见车来了,她定会迎着车头冲上去。这时车速虽慢但并无停下的意思,我母亲便会让过车头,贴车身极近地随车奔跑,当车终于停稳,她即能就近扒住车门一跃而上。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她这种情态让我在一瞬间觉得,抱怨挤车和对自己能巧妙挤上车去的得意相比,我母亲是更看重后者的。她这种心态也使我们母女乘公共汽车的时候总仿佛不是母女同道,而是我被我母亲率领着上车。 近几年来,我们城市的公共交通状况逐渐得到了缓解,可我母亲在乘公共汽车时仍是固执地使用她多年练就的上车法,她制造的这种惊险每每令我头晕,每次望着母亲找到一个座位之后心满意足的神情,我忽然觉得母亲练就的所有“惊险动作”其实和我的童年、少年时代都有关联。在我童年、少年的印象里,我母亲就总是拥挤在各种各样的队伍里,盼望、等待、追赶:年节时买猪肉、鸡蛋、粉条的队伍;凭票证买月饼、火柴、洗衣粉的队伍;定量食油和定量富强粉的队伍……每一样物品在那个年月都是极其珍贵的,每一支队伍都可能因那珍贵物品的突然售完而宣告解散。我母亲这一代人就在这样的队伍里和这样的等待里练就了常人不解的“本领”而且欲罢不能。 我渐渐开始理解我母亲不再领受挤车之苦形成的那种失落心境,我知道等待公共汽车挤上公共汽车其实早已是她声乐教学事业的一部分。她看重这个把家和事业连接在一起的环节,并且由此还乐意让她的孩子领受她在车上给予的“庇护”。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就像在从前的岁月里,她曾为她的孩子她的家,无数次地排队、拥挤、等待一样。 不久之后,我母亲同时受聘于两所大学继续教授声乐。她显得很兴奋,因为她又可以和学生们在一起了,又可以敲着琴键对她的学生发脾气了,她也可以继续她的挤车运动了。我不想再指责我母亲自造的这种惊险,我知道有句老话叫做“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吗?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语意。 (1)她上去了,一边催促着仍在车下笨手笨脚的我,一边又有点居高临下的优越和得意。 (2)那似乎成了她的一项“专利” (3)可是,对于挤公共汽车的“爱好”,难道真能说是我母亲的秉性吗?
|
|
在下面横线处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3)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4)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5)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A. 蔽林间窥之 窥:偷看 B.虎大骇,远遁 遁:逃跑 C.益习其声 习:练习 D.今若是焉 是:这样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②公亦以此自矜 ③以我酌油知之 ④以为且噬己也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②③用法不同,①④用法相同 D.②③用法相同,①④用法不同 A.老虎对驴子经历了虔敬、畏惧、试探、进攻四个阶段,最终吃掉了驴子。 B.“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揭示了“外表强大的对手并不可怕”的道理。 C.“黔驴技穷”一词现在用来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败絮其中,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D. 全文以驴子的悲惨结局,告诉读者:要有真才实学,而且不可轻易示人,否则终将失败。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驴不胜怒,蹄之。 (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观察熬夜后的大脑神经元,就会发现所谓的“皮层闪烁现象”,大脑完全处在“断电关闭状态”。 B.被动熬夜是典型的睡眠剥夺,第二天通常会深感疲倦,记忆力和判断力都严重下降,但抽空打个盹就能恢复健康。 C.迫不得已熬夜,饥饿时,可以选择那些健康低热量、提神不催眠、最后完成工作后还不影响入眠的食物。 D.熬夜前预先吃点水果,能提供饱腹感和多种维生素,睡前最好喝杯热豆浆或牛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