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 )
|
||||||||||||||||||||||
下列各组离子或分子能大量共存,当加入相应试剂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
某化合物由两种单质直接反应生成,将其加入Ba(HCO3)2溶液中同时有气体和沉淀产生。下列化合物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是 ( ) A.A1Cl3 B.Na2O C.NaAl(OH)4 D.SiO2
|
|
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反应后,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 ( ) ①金属钠投入到FeC12溶液中 ②过量NaOH溶液和明矾溶液混合 ③少量Ca(OH)2投入过量NaHCO3溶液中 ④向Na﹝Al(OH)4﹞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⑤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 A.①②③④⑤ B.只有①④ C.只有②③ D.只有③④⑤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个 ( ) ①Li在氧气中燃烧主要生成Li2O2 ②将SO2通入BaCl2溶液可生成BaSO3沉淀 ③将过量的S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可生成次氯酸 ④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 ⑤Si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⑥新制氯水显酸性,向其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 ⑦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A.5个 B.3个 C.2个 D.1个
|
|
下列物质的保存方法正确的是( ) A. 用橡皮塞把液溴密封于玻璃瓶中 B. 用磨口玻璃塞把氢氟酸密封于棕色试剂瓶中 C. 把氯气加压液化后密封于钢瓶中 D. 氯水通常保存于无色试剂瓶中
|
|
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
||||||||||||||||
A、B、C、D、E、F均为短周期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B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与其氢化物反应形成离子化合物甲;A与D可以按照原子个数比4∶1形成化合物乙,且乙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E与B同主族,C的阳离子与F的阴离子相差一个电子层,且可形成离子个数比为2∶1的离子化合物丙。 (1)E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化合物乙分子中只含有极性共价键 ②C、D、E、F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E>F ③B、E形成的氢化物中,B的氢化物更稳定 ④化合物甲和化合物丙都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3)将F燃烧的产物通入BaCl2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并放出无色气体,请用一个离子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 (4)写出一个由以上元素构成的10电子微粒与18电子微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A与B可形成一种二元化合物X,其中A元素质量分数为2.33%.据研究X显弱酸性。回答: ①X的电离方程式为 __。 ②X电离的阴离子结构与二氧化碳相似,则其电子式为 。
|
|
已知A、B、C、D、E、F、G、H、I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九种化合物,其中B常温下为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C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E是红棕色的固体;X、Y是两种常见的单质,其中X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根据上面框图关系填空。 (1)A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固体A的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X+FG+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实验室中制取F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C→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E+金属单质Y+两性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
|
某化学兴趣小组拟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反应,制取并收集2瓶干燥、纯净的氯气。为防止换集气瓶时生成的氯气污染空气,设计了如下装置: (1)写出Ⅰ装置烧瓶中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式: 。 (2)装置Ⅱ中盛放的药品是饱和氯化钠溶液,其作用是 ;装置Ⅲ的作用是干燥氯气,应盛放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后,先 a b(填“关闭”或“打开”,下同);当集满一瓶氯气时,为减少换集气瓶时氯气的外溢,再 a b,换好集气瓶后,继续收集氯气 (4)兴趣小组的某些同学准备在烧杯中加入下列溶液中的一种来吸收残余氯气,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填序号) 。 A.氢氧化钠溶液 B.浓硫酸 C.水 (5)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以乙烯、氯气、氢氧化钙和水等物质为原料制取环氧乙烷(C2H4O),教材中介绍经典的方法包括两部反应: ①CH2=CH2+Cl2+H2O→ClCH2CH2OH+HCl ②ClCH2CH2OH+HCl+Ca(OH)2→C2H4O+CaCl2+2H2O 根据以上两步,求生成环氧乙烷的原子利用率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