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在实施的头一年,就有一万家企业租了出去,其中大部分都转到了私人手上。……和以前相较,对照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在苏维埃政权的初年私人贸易是被禁止的,而对工人的剥削是绝对不允许的。”材料所反映的经济政策 ( ) A.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实行 B. 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C. 表明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D. 实质是全面实行私有制经济
|
|
“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列宁的这些言论表明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重视发展商品经济 B. 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宣告失败 C. 列宁认识到商业的积极性并为我所用 D. 新经济政策与当时的苏俄国情不符
|
|
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业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主张停用货币”。下列对材料的合理解读是 A. 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 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D.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
|
(俄)普列汉诺夫说:“我们社会主义者确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框架内容纳不下现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那时候资本主义一定要把自己的位置让给社会主义。但是对于俄国来说,这是比较遥远的未来的事。”材料主要说明 ( ) A. 俄国的民主革命保留了大量残余 B. 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物质条件 C. 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很多偶然性 D. 俄国是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
|
|
1945年7月,艾德礼政府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国有化政策,掀起战后英国第一次国有化高潮。1974年3月,威尔逊工党政府掀起第二次国有化高潮。然而,两次国有化导致通货膨胀、失业率攀升等严重问题,被世人称为“英国病”。“英国病”的主要病因是( ) A. 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较少 B.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调节作用减弱 D. 英国实行国有化违背了历史潮流
|
|
“这个城市中产阶级——劳工——有色种族共同支持的改革,被称为‘富兰克林·罗斯福大联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在改革的旗帜下达成的举国一致的共识,预示着美国走向社会和谐的前景。”这种“和谐”的实质是( ) A. 国家政权实现了各阶级共同执政 B. 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C. 以普通民众利益取代资产阶级利益 D. 资产阶级政权向无产阶级政权和平过渡
|
|
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A. 新政完全放弃传统的自由经济发展模式 B. 新政试图引导美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C. 美国国内在摆脱危机的道路选择上有分歧 D. 新政有使美国陷入极权政治的危险
|
|
1932年美国国会通过紧急救济与建设工程法,将复兴金融公司的资金从20亿美元增加为38亿美元,并允许它向州、市贷款,用于救济、以工代赈和自负盈亏的建筑计划等。这些措施 ( ) A. 是罗斯福新政措施的表现 B. 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C. 是自由放任政策的表现 D. 使美国经济形势出现好转
|
|
1991年底到1992年,社会上兴起砸“三铁”的风潮。所谓“三铁”是指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一时引起了国有企业职工思想的动荡。这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国有企业改革在摸索中逐步走向市场 C. 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 民众完全接纳市场经济理念
|
|
1992年8月4日《人民日报》载“13年前,首钢人做梦也没有想到……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大型企业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B.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企业效益显著提高 C. 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