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最初未能收复边陲各省,后来又丢失了整个北中国,但宋代文明在别的方面达到顶峰也是事实。宋政府在广州、泉州、福州等地设立了市舶司,多次派使臣赴海外招徕外商并管理对外贸易。两宋亦利用民间力量来广招外商,友好往来。每艘海舶船主,也是政府委任的“市舶纲首”,负有在域外“招诱舶商”的任务,规定“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货物,及五万贯者,补官有差”。政府甚至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同时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与中国的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
|
1960年伊拉克、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第三世界产油国,为维护本国石油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国际能源机构,展开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这表明20世纪后期 A. 经济领域出现“冷战”状态 B. 区域集团化有利于利益维护 C. 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D. 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
|
|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A.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 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法案都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美国国会分为参众两院是 A. 基于对立法权过大的担忧 B. 英国上下院制的翻版 C. 出于对总统行政权的牵制 D. 追求直接民主的体现
|
|
古代雅典规定,法庭对被作为证人的奴隶进行拷问时,若奴隶因被拷打而失去劳动能力,主人可得到赔偿:该规定旨在 A. 保护奴隶的人身安全 B. 维护奴隶主的财产权 C. 确保证人证言的可信度 D. 防止司法权力的滥用
|
|
为解决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从1953年起,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78年,国家又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市场供求关系明显改善 B. 国家经济体制发生变革 C. 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农村副业获得了大发展
|
|
(题文)1935年8月,德国驻华军事顾问法肯豪森拟就《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书》,向蒋介石建议:“中国应将作战部队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最初抵抗区务必向北推进……以黄河为最后抵抗线。长江封锁对于中部防御最关重要……四川则为最后防地,应规划兵工业和发展运输。”该建议 A. 反映了蒋介石排斥异己势力的意图 B. 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反共剿共宗旨 C. 准确预判了中国未来国家安全形势 D. 旨在确保蒋介石对经济重心的控制
|
|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下图),封面从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上面由副标题为“L.AJeunesse”(法语:青年)与一群讨论的青年组成;下面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头像。据陈独秀解释,设计这样的封面并非偶然。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宣传实业救国思潮 B. 媒体发动留学生 C. 突出兼容并包方针 D. 高举民主科学旗帜
|
|
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史观影响史学结论 B. 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 C. 阶级立场影响史学结论 D. 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
|
|
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 A.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 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 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 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