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3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D. 人民公社被乡镇体制取代
|
|
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 “大跃进”运动的掀起 D.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
|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完成
|
|
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缫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9万元,增长74.3%,其中投资缫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 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 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
|
数据显示,1919年6月份日本对华贸易较上年同期减少约一半,从2 769万元减至1 405万元,使中国的对日贸易出超460万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中国扭转了对日贸易的被动局面 B.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对外贸易受挫 C. 军阀割据混战殃及中国对外贸易 D. 政治运动影响了中日贸易
|
|
下表选自杨瑞六等编写的《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 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 B. 政府为增加税源积极鼓励国外商品进口 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出口净值的增长 D. 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
|
|||||||||||||||||||||||||||||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 女性裹足己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
|
1876年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京津地区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这表明 A. 西餐逐渐进入国民生活 B. 国人普遍接受西式餐饮 C. 西餐经营者多为中国人 D. 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化
|
|
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一,“今番舶既己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 A. 清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 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 C. 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 D. 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
|
|
《宋会要辑稿·食货·商税》:“沿江诸郡税场,今后商贾所载物货,如系茶盐米面铜钱,敢有违法收税者,许商贾越诉。”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 政府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 B. 区域性长途贩运受到限制 C. 商税不再是政府主要财源 D. 商人合法利益受政府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