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下图为中国1985—2004年经济增长率走势图,对此解读最全面的是

A. 经济体制改革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B.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经济增长达到最高点

C. 折射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转型的阵痛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共识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第一、二、五战区等虽然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

A. 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同

B. 游击战战略地位不同

C. 作战地域的分布不同

D. 抗战指导思想的不同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纲常名教”提出公开质疑。在他们看来,“三纲之说,非孔孟言也。商纣无道者也,而不能令武王无道,是君不得为臣纲也”,并指出“三纲之说,董子释之,朱子述之,皆非也”。这一思潮

A.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 意味着中国人民集体觉醒

C. 为变法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

D. 具有否定传统的启蒙作用

 

1842年后,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的蜡像。

记述

出处

当时派发的宣传单:主图为穿着清朝服饰的一男一女相对而立的画像。英文为“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

英国学者何伯英《图像中国――早期西方摄影与明信片》

“可见林则徐之禁烟,即英国人亦尊重之,岂非公道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清驻英副使刘锡鸿:虽然林则徐“办禁烟事,几窘英人”,但英国人“然而彼固重之者,为其忠正勇毅,不以苟且图息肩也,可谓知所敬。”

钟叔河《走向世界丛书》

 

 

上表为不同书籍关于“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林则徐蜡像的原因”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A. 禁烟运动是导致鸦片战争的主要原因

B. 近代国人未能正确理解蜡像展出的用意

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 林则徐的忠正勇毅受到中英两国的尊重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之学,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徐霞客的地理之学,全由亲身旅行各处,实际观察之后的记录。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都有工艺器械的制作过程,并有实绘的图样,还介绍了一些外来技术。这表明,他们都

A. 具有理性主义学风

B. 强调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 力图总结传统科技

D. 受到西方自然科学的影响

 

元朝斡脱(蒙古语“合伙”的音译)商人活跃。他们多为西域商人,资本来源于蒙古王公贵族,经营活动或放高利贷,或远距离贩卖货物。他们从政府那里获得特权,可以使用官方的驿站交通,有官军护卫,可减免税收。据此推知,元朝

A. 西域商人垄断商业活动

B. 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 政府实行商品专卖政策

D. 民营商业的运营环境恶化

 

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

A. 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 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西周的青铜器,花纹大致有几套配合使用,铭文文字是一样的,词句格律也一致。周代的贵族子弟,彼此可以引诗赋诗,作为社交的媒介,或据此对当时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批评、议论。这表明周代

A. 形成了注重历史传承的风尚

B. 社会上层文化具有同质性

C. 贵族教育强调官学私学结合

D. 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观念

 

[历史—选修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胡林翼,1812年生,字贶生,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当他初任湖北巡抚时,正值武汉两次失陷、湖北大半沦没于太平军,可谓库储一空,百物荡然。然而胡林翼通过改潜章、通蜀盐、整榷务等手段,岁入四百多万两银子,在当时东南诸省中仅次于江苏和浙江。这些钱,主要用作湘军军怕。其实除养兵外,这些钱有的用来“分援邻省,规画江淮”,有的则作为备用之银,

“为养士及假归来依之营官、哨官起见”。后者尤值得一提,胡林翼对于属下将士十分爱护,

经常予以资助。在任贵州知府时,强化团练、保甲,镇压黄平、台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义和湖南李沉发起义。胡林翼文武双全,且能诗能文,主张“用兵不如用民“,“用兵”只能治标,收一时之功,“用民”才是治本,享长久安定。胡林翼在贵州安顺知府任上,立志安定一方。他经常芒鞋短衣,深入群众摸民情探匪情,带领官兵与盗匪作战数百次,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编成了《胡氏兵法》。

(1)根据材料,概括胡林翼的执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胡林翼对晚清统治的作用。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初期,德国海军潜艇司令卡尔•邓尼茨依靠各潜艇单干,在战争爆发的第一个月里平均每天击沉盟军13艘舰船。希特勒批准了邓尼茨建造潜艇的计划,德国国内的潜艇造船厂由3个发展到16个,制造速度每月增加到20-25艘。当时英国很多人认为德国承诺过不会不警告就击沉没有任何护航的船只,而英国人发明的声经常杷海底的石头、沉船、和鱼群与潜艇一起探出来。1940年9月2日,英美两国签署协议;英国把巴啥马群岛、牙买加群岛等英属殖民地的海空军基地主权转让給美国99年,美国送給英国50艘驱逐舰用于护航。为了生存,英国科学家研制出新型雷达,英国海军部在苏格兰的赫布里底群岛的托贝小镇新建了海上训炼基地,学习航海和反潜机能。到1943年夏天,德国进攻的势头被成功遏制,邓尼茨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坦承:在1943年5月,他知道德国已经输掉了大西洋战争。

——摘编自潘前芝《二战时大西洋上的潜艇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时潜艇战的演变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潜艇战的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656/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651 24652 24653 24654 24655 24656 24657 24658 24659 24660 2466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