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 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 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 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
|
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丝更陆续,农人纺丝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趋势 B.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C. 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耕与织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动摇
|
|
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
|
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 A.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C. 江南地区存在雇佣关系 D. 封建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
|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府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 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 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C. 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 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
|
南宋时期,商品价格由行户,行头、官府三方制定,将商品质量分为精、次,粗三等,然后按照质量等级确定商品价格,最后将制定好的价格登录在案写成状文,报送官府专门管理价格的部门备案。这表明当时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 C. 官府操纵商品价格 D. 政府重视市场的监管
|
|
《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 A. 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B. 市场对铁器需求大 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
|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只漆杯组有可能出自 A. 家庭手工业 B. 田庄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
|
史学家钱穆论述:“从前的阡陌是很宽的,但后来阡陌被侵入而破坏后,即是所谓‘赋税平’……按照亩数多少而收税。”在这一过程中 A. 井田制确立并得到普及 B. 贵族土地占有得以巩固 C. 土地私有制度逐渐形成 D. 个体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
|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造成材料中“乡村里的人口……不太会有变动”的经济因素是 A. 宗法关系长期存在 B. 中国农村封闭落后 C. 安土重迁观念的影响 D.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