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 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 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 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 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

C.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 D.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

 

意大利音乐家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他的观点属于

A. 人文主义

B. 启蒙思想

C. 宗教改革

D. 重商主义

 

钱大听说:“《春秋》,褒善贬恶之书也,其褒贬奈何?直书其事,使人之善恶无所隐而已矣。”这是通常所讲的“春秋笔法”的重要含义之一。这种笔法

A. 是受知识匮乏所限造成的

B. 是顺应品评人物的需要

C. 具有强烈的道德教化色彩

D. 以揭露丑恶行为为要旨

 

《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

A.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 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 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

 

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

A. 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 经济南移趋势明显

C. 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 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A.西汉设置刺史

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设军机处

 

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流形式,对于当时及后世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羊皮、药材等产品。官方市场及边境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需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2)有学者认为,明朝由官方市场所带来的农业、手工业品的商品化,有其自身的两重性。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下的纺织工厂及火车

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厂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供世界各地消费。

材料三.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美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遍布东印度群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说明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从中看出当时英国的经济地位如何?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以言志,歌以抒情

 

《在希望的田野上》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春天的故事》迅速唱遍大江南北: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材料二:由于他是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因此罗斯福对“弱势群体”有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对“弱势群体”也比较关注,在经济大危机中,他采取“抑富济贫”的方式,使得穷人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

——徐维民《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三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希望”源于什么?《春天的故事》中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其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罗斯福关注“弱势群体”的相关措施中除了以工代赈、兴办工程外还有哪些?

(3)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他们两人“挽救”社会制度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718/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713 24714 24715 24716 24717 24718 24719 24720 24721 24722 24723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