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住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 ——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 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
|
下图为两个历史时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示意图,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用最大 B.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性 C. 冷战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黄金时期”的出现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
|
赫鲁晓夫退休后,曾订购水管和营养液混合剂,进行无土栽培实验并取得成功,当他发现栽培出的黄瓜和西红柿因为成本太高而市价昂贵时,便再也不提这件事情了。赫鲁晓夫之所以对此事缄默,是因为他 A. 对盲目开荒政策有所反思 B. 认为对农业投资很不够 C. 对国营农场改革耿耿于怀 D. 知道经济体制弊端重重
|
|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对宪法的批准程序进行了变革,由《邦联条例》规定的13个州议会的一致批准,改为“经过9个州的制宪会议批准,即足以使本宪法在批准本宪法的各州成立”。这一变革体现了 A. 代议制与政党政治相结合 B. 三权分立由理论到实践 C. 联邦制与直接民主相结合 D. 州权与人民主权相结合
|
|
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骡子负担,两名车夫在第一辆车后推车。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这反映罗马法 A. 注重程序合法 B. 保护私有财产 C. 主张过失担责 D. 强调法律公平
|
|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 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 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 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D. 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
|
(题文)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 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 B. 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 C. 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D. 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
|
|
20世纪80年代,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独领风骚,吸纳了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邓小平称为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但南方谈话后,乡镇企业因其发展已突破了地域、资金、业务范围等诸请多限定。面失去了统计学的意义。这反映了 A. 乡镇企业退出历史舞台 B. 南方谈话解放了企业家思想 C. 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D. 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增强
|
|
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A.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 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 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 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
|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 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 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C. 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