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 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 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
|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工商业城市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它反映了当时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该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 A. 官营手工业 B. 私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外商企业
|
|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材料反映明朝 A. 鼓励民间贸易 B. 禁绝朝贡贸易 C. 实行海禁政策 D. 造船技术落后
|
|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
|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
|
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有“寸锦寸金”之称,位列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其织造工艺中的挑花结本技术十分神奇,“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织造技术。古代中国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私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田庄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
|
据《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落前七刻,击征三百声,而众以散。”这则材料说明当时 A. 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 B. 市的地区范围有限定 C. 市的经营规模有限定 D. 市的交易品种有限定
|
|
下列言论中,与“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相类似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
|
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 自给自足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家庭经营
|
|
《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B. 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C. 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 D.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