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 “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B. “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 心即理也

D. 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汉元兴元年(前134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了“天人感应”与“罢黜百家”等主张。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从根本上违背了孔孟儒学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

A. 人性本善

B. 礼法并施

C. 对鬼神敬而远之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B. 礼制是诸侯治国的依据

C. 先秦统治强调“隆礼重法”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开始于隋唐时期

B.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发展

C.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分配

D. 它消除了土地兼并现象

 

陶朱公范蠡在经商过程中信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提出“务完物,无息币”。材料主要是指

A. 主张商业投资多元化

B. 加速商品、货币流通领域的周转

C. 强调商品的贱买贵卖

D. 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

 

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

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

A. 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

B. 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

C. 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

D. 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工业

 

考查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 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C. 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 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

A. 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B. 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

C. 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D. 是重农抑商松动的结果

 

钱泳(1759—1844)在《履园丛话》提到“大凡种田者,必需亲自力作,方能有济,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丰收年岁不过收米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

A. 雇工种田成为普遍现象

B.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农民雇工种田,自身转投商业

D. 农业经营仍以农民自耕为主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827/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822 24823 24824 24825 24826 24827 24828 24829 24830 24831 24832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