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美洲银元的使用区域从沿海扩大到东南,从江浙扩大到内地。从此,一个新的货币量词进入汉语体系,那就是“圆”(后又写成“元”)。这反映了 A. 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康熙时期的贸易政策有所调整 C. 清朝的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D. 中国的经济政策顺应时代潮流
|
|
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A. 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 B. 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 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 D. 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
|
顺治《麟游县志》中指出,该县“核桃最佳,于地尤宜”。农民遂“以谷为本,以此为末,庶谷不致于竭,而凶年亦无可忧矣。”清乾隆间,河南县知县提出,农民应当生产“谷米布帛以务本”,而又应当种植经济作物进行“调剂”,以“兼权钱币”。这反映出清初 ( ) A. 农本商末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 统治者积极倡导本末相权 C. 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演进 D. 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
|
《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
|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唐朝就继承了隋朝诸多制度,如三省制、科 举制、均田制等,涉及各个方面的内容。这说明了隋唐时期 ( ) A. 演进趋势相似 B. 治国理念相同 C. 思想控制严格 D. 国家统一安定
|
|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者视为圣人。这主要反映了 ( ) A. 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 B. 儒家成圣成贤的理想追求 C. 周公的文治武功为后世敬仰 D. 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
|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扁鹊望诊的历史叙述,据此推断:
A. 历史文献关于扁鹊的记载真实可信 B. 对同一历史人物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 C. 对扁鹊的历史叙述有神化成分 D. 历史阐释和历史叙述必须保持一致
|
|||||||||
【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张汤,西汉时长安杜人,其幼年时代就喜为吏,有狱吏之才,受其父的专门培养。父死后,约在景帝时期,张汤即为长安吏。他任长安吏时,结识了田胜—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弟。武帝即位后,田胜被封为“周阳侯”。田胜很快荐举张汤,让他“遍见贵人”。元光五年(前130年)张汤为太中大夫,在任上四年的主要政绩,是同赵禹“共定诸律令”。元朔三年(前126年),张汤升为廷尉,任内共五年,表现了封建官僚难能可贵的品德——常常将功劳归于别人,而由自己替下属承担错误的责任,并将有才干的官吏推荐给朝廷。张汤为廷尉期间所治的重大刑狱,是淮南王刘安谋反一案。这一案“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它是自汉初以来中央政权对诸侯王势力最后一次沉重打击,从此以后诸侯国已无力与中央对抗……而对农民的反抗斗争,张汤则是以残酷镇压来回答的。 ——摘编自林剑鸣《张汤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汤受重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汤的历史功过。
|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8年,美国面临着来自欧、亚两方面的威胁。罗斯福和军方首脑都看到旧有的只针对日本的“橙色”战争计划已不适用。1939年,联合委员促使计划人员们制定出新的作战计划——“彩虹”计划。这组计划不同于过去的针对单个敌人,在一个地区,而美国又没有盟友的情况下作战的单色彩计划,而是一组针对一个以上的敌人,在一个以上的地区,并考虑到获得其它民主国家援助的情况下作战的多色彩计划。它由四个计划组成……战局的发展使罗斯福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援助被围困的英帝国,也使美国越来越深地卷入欧洲与大西洋的战争。与此同时,以太平洋为战略重点的“橙色”计划也最终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美国先后制定了多个版本的“彩虹”计划,前3个版本更多地体现了“橙色”计划的特点,都被放弃,最终选定了“彩虹”4号计划。至此,“橙色”计划走完了它的全程。 ——摘编自徐蓝《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美国的对日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从橙色计划到彩虹计划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
|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这一时期,国家对城镇居民主要采用福利分房制度。这既忽视市场的调节作用,使居民住房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又导致国家财政日趋紧张。198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提出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允许公房出售的政策由此被推及全国各个城市。1983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城镇私有房屋管理条例》,鼓励并推动城镇居民私人建房,提倡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此后,私人建房的合作范围开始扩大,类型也不断多样化。此外,为了鼓励公民购买公房,推出了新的措施:国家、单位和职工按“三三制”原则(个人只需支付三分之一的房款,政府和单位承担剩余的三分之二)承担购房费用;1988年1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开始了“提租补贴”的实践。由于当时处于改革的探索阶段,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部分改革举措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但在客观上却为此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艾其茂《新中国六十年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住房改革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