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之一,它以六十年为一循环周期,从甲子到癸亥,周而复始。 19世纪以来戊戌年中外历史大事简表
请从上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围绕“六十年一甲子”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主题鲜明,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以前,中国人只知有朝廷,有天下。19世纪中叶后才逐渐接受“国家”这一近代概念。1900年,梁启超发表《少年中国说》,将造成当时“老大中国”之责归罪于一班“老朽之人”。由于进化论风靡,少年必然代表未来的希望似乎成为一种常识,甚至“青年”尚嫌不够,还要冠之以“新”,但在建构“少年中国”过程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认同”和“制度认同”出现危机:要复兴民族,却要抛弃传统;痛恨帝国主义,却又对其文化情有独钟。在“少年中国”旗号下,聚集着持各种不同乃至相对立的观点、主义的知识分子。更加复杂的问题是,到底该由谁来担当建设“少年中国”的责任。“少年中国”始终是一个虚幻的理想。时人对这一概念的珍爱,恰恰映衬出内心的无所皈依。 ——摘编自《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美国的国家认同并非世人熟知的“美国信念”,而是17世纪和18世纪早期定居者的盎格鲁—新教文化,其核心元素包括:英语;起源于英国的法治理念、统治者的责任理念和个人权利理念;敢于持异议的新教价值观,如工作道德以及相信人有能力和义务创造人间天堂。但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盎格鲁—新教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实质内容受到了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浪潮、学界和政界流行的文化多元主义、以族群和性别为核心的身份认同,以及精英人士日益强调的跨国身份认同等等。与此同时,在美国人看来,全球霸权已经成为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重要特质之一,不是世界第一的美国就不是美国。 ——摘编自谢韬《美国国家认同的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年中国”说出现的背景,并分析“少年中国”在当时无法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后期美国国家认同发生的变化及原因。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理解。
|
|
1985年,欧盟委员会制定了盟歌和盟旗。盟歌采用欧洲人熟悉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盟旗以蔚蓝为底色,中间由12颗金星环绕成一个圆,“12代表圣经中的12使徒,罗马的12铜表法,圆形排列代表了联盟”。这反映了欧盟委员会 A. 采取宗教措施促进欧洲联合 B. 努力构建欧洲文化认同 C. 借用古罗马法宣扬法制精神 D. 试图兼顾欧洲各国利益
|
|
1991年,历史学家卢卡克斯指出:“20世纪现在已经结束了。它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它的两个主要事件是两次世界大战。苏联革命、原子弹、殖民帝国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的确立、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洲和德国的分化——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两次大战的结果。”由此可见,该学者历史研究的思路是 A. 摆脱了对具体年代的关注 B. 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C. 不再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D. 强调世界影响性重大事件
|
|
1926年苏联商业人民委员米高扬宣称:“应当说,农民自发势力、农民谷物市场完全为我们所控制,我们随时可以降低或提高粮食价格。”其实质是 A. 按照市场价值规律管理经济 B. 继续执行新经济政策 C. 采用行政命令解决经济问题 D. 正式建立斯大林模式
|
|
下图是1925年美国消费者分期付款使用比例柱状图(根据乔纳森·休斯等《美国经济史》整理)。这份统计数据反映了美国 A. 贫富分化使社会购买力明显下降 B. 消费市场孕育着极大不安全因素 C.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D. 股票投机过度导致市场虚假繁荣
|
|
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名言:“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有学者提出“消灭”应翻译为“扬弃”。理由是原文“Aufhebung”出自黑格尔的《小逻辑》,有既否定又肯定之意,译为“扬弃”则能表示“扬其精华,弃其糟粕”。但也有学者从上下文语境和词义的角度予以反驳。对这场争论的正确认识应当是 ( ) A. 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B. 历史研究要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 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D. 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
|
19世纪,英国的经济政策从重商主义政策转向自由贸易政策,政策的改变( ) A. 让英国丧失了国家经济安全 B. 使英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 C. 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D. 推动了英国登上全球经济体系的巅峰
|
|
18世纪经济学思想家亚当•斯密认为在商品和服务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自由市场,以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为)个人的自由加在一起就是集体的福祉。斯密的这一思想是 A. 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对专制主义制度的批判 C. 启蒙思想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D. 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否定
|
|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宗教改革建立的新教 A. 仍以神权统治为核心 B. 违背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追求 C. 思想解放的程度有限 D. 坚持因信称义否定因行称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