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这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A. 加速了社会制度的更替 B. 增强了鲁国的国力 C. 开中国税制之先河 D. 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
|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
|
明朝始设巡抚,受命巡查地方时需要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每年要赴京师议事。这一举措体现了( ) A. 巡抚取代了地方的军政长官 B. 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 C. 政府重视农业和副业的生产 D. 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
|
|
《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的政府最高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B. 六部职能的衰退 C. 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D. 宰相权力的反弹
|
|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B.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
|
唐代科举分为靠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于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A. 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 打击了贵族特权 C. 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 扩大了统治基础
|
|
按唐制,中男不服兵役,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议,得到唐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办法。最终此建议没有通过。据此,你认为魏征供职于( )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吏部
|
|
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 旨在削弱国王势力 B. 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
|
|
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 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 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 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 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
|
据宋代《图经》记载:“秦郡天下,定江南郡会稽,置长水县”。下列对该史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B. 郡县区划形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C. 长水县是会稽郡的分封之地 D. 长水县长官由会稽郡守任免调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