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l0月14日)

材料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找工作……部分地可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同时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要把救济工作统一掌管起来以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年初)

材料三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俄原本计划以怎样的方式向共产主义过渡?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我国经济“濒于崩溃”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沅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1)材料一中的民族工业与明代“机房”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什么特点?材料二中的第二个发展高峰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到20年代中期就衰落下去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记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你有西行的设想?”

回答:“19岁那年,葡国航海家达·伽马完成首航印度壮举,他带回许多珠宝香料和布匹,一本万利,成了巨富。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激励,我下定决心要超越达·伽马,好望角风浪太大,我要另辟到达东方的安全航道。”

材料二1498年,达·伽马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时,一位当地人问葡萄牙人到底想要得到什么,达·伽马回答说:“基督教和香料。”赫尔南多·科特斯在准备征服墨西哥时宣称:“我为获取金子而来,而不是来当农民种地的。”

——约翰·马凯等《世界诸国史》

请分析:

(1)根据材料一,判断文中的“我”是指哪位航海家。他与其他航海家“背道而行”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汉语从文风到词汇经历了一次大换血。下列流行语体现上世纪90年代时代特征的是

A. 合作社、大锅饭、大跃进

B. 市场体制、因特网、绿色食品

C. “个体户”“万元户”“一国两制”

D. “入世”“和谐社会”“拆迁”

 

下图是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基本状况。下列选项中能够与此有关联的是

①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③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④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0世纪80年代初的试点改革中,一些国营企业从过去的等米下锅发展到主动派人出去找米下锅,从而由原来的吃不饱变成了吃不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企业融入大量外资

B. 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 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分田在家单干”“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三个阶段。其中“离土不离乡”为农民致富和国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它是指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 进城务工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图,其中对下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B经济增长最主要是由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B. B—C的变化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

C. C—D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 B—D阶段中的1959—196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最困难的时期

 

有人认为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中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③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的各项任务

④人民公社体制在全国普遍建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下表是1966-1985年苏联经济的增长率(%)

影响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A. 工业化运动

B. 美苏争霸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4860/68464) 首页 上一页 24855 24856 24857 24858 24859 24860 24861 24862 24863 24864 24865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