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蕴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某一章节中,有这样两个小标题:工商业者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资本家交出企业的心态。围绕这两个标题而介绍的内容应该处于 A. 1949~1956年 B. 1956~1966年 C. 1966~1976年 D. 1976~1992年
|
|
“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这表明毛泽东 A. 认识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 B. 把国防放在首位 C. 忽视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 D. 要照搬苏联模式
|
|
1936年,我国现代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0.8%,1949年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A. 历届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 B. 民族资本力量弱小 C.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
|
1935年8月,蒋介石发表成都通电,称“倍觉国民经济建设为刻不容缓之要图”,号召各省建设、行政之任者,拟定施政纲要时“尤须切实着眼于建设国民经济,视此为唯一之中心。诚使政府人民,呼应一体,坚忍刻苦,共同致力”。蒋介石这一通电 A. 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 完全认识到以前施政方针的错误 C. 推动官僚资本在发展中日益菱缩 D. 有效防止了黄金白银的大量外流
|
|
1913年,华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其中工厂数增加了698家。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运动的发展对民族工业产生诱导作用 B. 南京国民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措施 C. 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
|
毛泽东曾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开端和变革的时间定在19世纪来,因为那时,张之洞开始实施他的工业计划。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曲折性 B. 毛泽东重视工业比例协调发展 C. 张之洞实际上支持维新派 D. 张之洞开民族资本主义的先河
|
|
有人认为”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这些因素也存在着主要因素”。以下可以作为这一“主要因素”的是 A.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发展 B. 民众传统观念的不断变化 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D. 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
|
据记载,19世纪末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教育不再像18、19世纪那样以培养法官、律师和医生等为主,而转向具有功利与实用价值的工科,并且工科院校的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科学实验需要大量工科知识人才 B. 为了适应新兴工业发展的需要 C. 社会上人文知识的人才储备过剩 D. 资本家控制了国家的大学教育
|
|
“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这说明 A. 技术革命势在必行 B. 生产大于市场需求 C. 工场手工业已饱和 D. 手工工场纷纷倒闭
|
|
“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个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个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5~16世纪)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丧失了其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 殖民争霸战争的失败 B. 贸易通道的改变 C. 英国法国的竞争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