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董含说:“昔士大夫以清望为重,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屈体降志,或订忘形之交,或结婚姻之雅,而窥其处心积虑,不过利我财耳,遂使此辈忘其本来,足高气扬,傲然自得。”材料信息表明当时 A. 士大夫逐利成风,道德败坏 B. 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 C. 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
|
|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都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上述现象反映当时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A. 区域性经济分工的扩大 B.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 手工业生产力迅速提高 D. 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
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A. 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 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 D. 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
下面是摘自柳斌《中国近代粮食生产衰落原因分析》中的中国古代粮食相关情况统计表。这表明
A. 封建社会人们生活改善不大 B. 明清之际耕地抛荒严重 C.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停滞 D. 唐朝时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
|||||||||||||||||||||||||||||
明清时期,在浙江杭嘉湖地区,普遍出现了改田治地(田一般用来种植粮食作物,地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下表是明朝后期到清康熙二十年前后田地面积升降的变化情况,对表中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 田少地多说明当时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地的增加说明农业商品化发展较快 C. 改田治地体现了“重农”思想加强 D. 田的减少反映了传统性农业的发展
|
|||||||||||||
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 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B. 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C. 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D.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
|
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该词作内容不能反映出当时 A. 人口众多 B. 市民殷富 C. 商业繁荣 D. 雇佣关系出现
|
|
下表是唐朝前期主要贡丝织品的州在全国各道的比例情况。
表中的情况反映了当时 A. 北方丝织业较为发达 B. 四川丝织业发展迅速 C. 棉纺织业的地位下降 D. 南北方经济差距加大
|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 A. 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 B.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 C. 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 D. 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
|
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生产技术的成熟 B. 粮食产量的稳定 C. 精耕细作的重要 D. 生产效率的低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