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
|
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 A. 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 B. 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C. 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D. 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
|
|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A.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B.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
|
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直接探求圣人“本意”、经典“本义”,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反映出宋儒 A. 强调主体意识 B. 否定传统经学 C. 批判周孔之道 D. 重申儒家义利观
|
|
国子监是古代官方教育的最高学府,国子监刻印的书被称为监本。北宋曾出现开封、洛阳、商丘三个国子监并存的局面,监本大多出于杭州。这可以说明宋代 A.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 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 活字印刷已经普及 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
如以宋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 农民税负加重 B. 土地兼并严重 C. 纸币贬值加速 D. 自然经济解体
|
|
北宋大文豪苏轼说:“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佃农)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即佃农)散而田荒,日后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言论反映北宋 A. 租佃关系开始出现 B. 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所减弱
|
|
陈恕(宋代)为三司使,“将立茶法,召茶商数十人,俾条陈利害”。熙宁年间,“其议财也,则商贾市井屠贩之人,皆召而登政事堂”。这些做法反映当时 A. 主要税源发生变化 B. 社会等级秩序弱 C. 抑商政策趋于废弛 D. 政府决策关注民意
|
|
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 盐业商运商销 B. 官商共利 C. 减轻盐商税负 D. 盐铁官营
|
|
唐代中前期,朝廷对在各级官市内列店肆经营的工商业者建立专门的市籍,责令市场主管部门详细登录入籍工商业者的财产。唐代采用市籍制度意在 A. 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 B. 限制商人势力过快发展 C. 为征收资产户税服务 D. 实现对工商业者的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