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和殷商时期相比,西周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是 A. 突出人的作用 B. 强化神权色彩 C. 注重道德治理 D. 依赖血缘纽带
|
|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说,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纺织工业的张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张之洞,清末重臣。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为1 130万两白银,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材料二 张謇,清光绪年间状元。他出身农家,苦读成才。1894年中状元时已41岁。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于1895年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通海垦牧公司。 请回答: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张之洞等一些开明官员提出了怎样的救国主张? (2)在“求富”的旗号下,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哪些近代企业? (3)张謇倡导怎样的救国主张?他的救国主张在当时能不能真正实现?为什么?
|
|
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
|
受西方的影响,近代居民最普通和最典型的住宅是: ①四合院 ②里弄 ③独院式的洋房 ④居住大院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②④
|
|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么?”材料中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 电影 B. 电视 C. 报纸 D. 广播
|
|
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 深圳特区的创办 B. 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C.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 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闽东南地区(厦、漳、泉三角区)在对外开放的战略步骤上属于 A. 经济特区 B. 沿海开放城市 C.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D. 沿海经济开放区
|
|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上述决议相关的会议是 A. 中共十三大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七大 D. 中共十八大
|
|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这主要是由于 A. 土地改革的推行 B. “一五”计划的实施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大跃进”的开展
|
|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没有外国巡捕,建筑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要实现该梦的前提是 A. 发展民族工业 B. 创办近代教育 C. 实现民族独立 D. 建立民主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