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主要针对黄河患害的严重而写。但是,《后汉书》到新、旧《唐书》都没有《河渠书》或《沟洫志》等篇章。学者归因于黄河基本上安流无事,无需专辟一篇。学者如此判断的理由是 A. 北方朝廷政治清明,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B. 北方胡人政权重用汉人,不乏水利专家 C. 黄河中游西侧农业大为进步,水利发达 D. 黄河中游西侧多属胡人居处,变农为牧
|
|
(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于是南方“麦一斛至一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A.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 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 C. 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 D. 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
|
|
表为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据此可知,影响人口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经济发展的状况 B. 国家的人口政策 C. 国家的统一与否 D. 农民负担的轻重
|
|||||||||||||
唐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 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 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
|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行省是元朝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关,拥有军政大权 C.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
|
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目的是 A. 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制度 B. 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打破贵族垄断选官的局面 D. 缓和矛盾,稳定边疆
|
|
隋朝时期,除了创立科举制度,还建立起中央政事堂议事制度、对官员进行监察的制度,还建立起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隋朝以上制度建立的主要作用是 A. 有利于政府统治机制完善 B. 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直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 标志着封建皇权的强化
|
|
所谓“权”往往特指“公权”,是国家和公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赋子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权力,是一种庄严的托付,意味着神圣的责任。对掌权者而言,断不可化公权为私器,随意挥霍、任意妄为。隋唐时期,解决“政府有权也不可任性”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D. 推动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
|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在地方有了政绩,再经长官推举到中央,经过中央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B. 材料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 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以后普遍出现的平民政治 D. 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
|
|
清末翰林徐继儒《杨氏家谱·序》中说;“惟古者睦族之道以谱联之,……秦汉以降,宗法始废。晋宋洎唐,沿魏九品中正之法,谱系犹掌于官。其后此法又废,私家各自为谱以收其族。”材料中家谱由官修到私修的主要原因是 A. 科举制的发展 B.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C. 家族团结的需要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