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 A. 周天子分封天下 B. 秦始皇统一六国 C. 汉武帝开拓疆土 D. 忽必烈一定乾元
|
|
所谓中国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涵盖范围是以下哪些地区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吐蕃南诏 A. B. C. D.
|
|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据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王朝都普遍重视对官员的监督。下列机构或官职中,其职责属于监察的是 ①厂卫 ②御史台 ③枢密院 ④刺史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
|
对研究商朝的历史而言,以下属于直接材料的是 A. 甲骨文、《史记》 B. 甲骨文、殷墟遗址 C. 《封神演义》、青铜器 D. 青铜器、殷墟遗址
|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前期东南茶主要实行官购商销的交引法,嘉祜四年后,实行了四十余年的通商法。崇宁元年,蔡京废除通商法,恢复了官购商销的禁榷制。崇宁四年再次改创,允许商人购买茶引和官造的盛茶笼筇,官府通过垄断茶引印卖权达到专卖目的。崇宁四年茶法已经具备了已引榷茶的模式,但尚不严密。政和二年蔡京对茶法进一步改革,创立了系统严密的合同场法,茶引的印造和发卖权统归中央,由太府寺印造,都茶务发卖。商人贩萘先向官府买引,再向茶户买茶,用官造笼筇盛装,由官府合同场秤量、点检、封记,在茶引和笼筇靥面盖底用纸题写合同场年月日,商人姓名、茶叶指定贩卖去处、茶色、斤重、字号、料数等。商人到了指定的贩茶地,当地官员再次验证数量、等第等,然后启封贩卖,贩卖还要请卖茶人在茶引上批写所买数量。商人卖茶还有时限,商人限期售罄茶货,缴回茶引、笼筇。 ——黄纯艳《论北宋蔡京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京历次茶法改革的核心举措,并指出其举措的本质共同点。 (2)根据材料,分析说明蔡京茶法改革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金百战灭辽和北宋以后,两河之民,所致一空;山东之见,田野荒芜,民不聊生;淮南之地广,不耕之田,千里相望,仓禀久匮。大批契丹人和汉人被当做奴隶从事生产,激起各族人民的激烈反抗。金海陵帝南下伐宋不力,金军在采石大败,仍坚持发动攻击,结果被一部分金军将领率众起义杀了。金世宗即位后,尤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命卢庸为定平县令,整治旧堰,引泾水溉田,民赖其利。世宗还下诏天下赦免官奴,并劝女真贵族释放奴隶。劝民力田,奖励耕织。世宗规定女真贵族只许在一处占地,其余皆要收回官府,并赐与贫民。世宗一朝,多次因水旱等灾害减免赋税。在边境建立榷场,以待南贾之来。旧史称金世宗为小尧舜,称他统治时期的社会为“小康”。 ——摘编自王宏志《金世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世宗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世宗改革的特点
|
|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健全和维护户籍制度。汉代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汉制,每县设户曹,掌户口之政,于每年八月案比户口。“案比户口”,就是把户口按什、伍组织编制起来,并审阅他们的面貌同所登记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是否符合。一年一度的案比户口。实为核查户口和防止奸非的强制性措施。案比户口之后,就实行造籍。造籍时,必须选用字迹清楚的人进行抄写。每年将户籍层层上报。接受朝廷的检查,谓之“上计”。户籍是上计其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央督促各郡国县道重视人口的增减和检查户籍制度实行情况的一种手段。还利用“赐民爵”制度,引诱流民重新占籍。从西汉惠帝时开始、已实行普遍给天下民户主赐爵的制度。到东汉时又给流民欲占者赐爵,其目的在于以赐爵的荣宠去欺骗农民,使之地著。不随便脱籍流亡,即使脱籍了也乐于再占名籍、借以维护和巩国户籍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户籍制度改革的作用。
|
|
作为同是传导型的现代化国家,1840年到1949年的中国近代化与1861年到19世纪末的沙俄近代化存在的相似问题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现代化发展不平衡 B. 整体经济落后 C. 仍然是一个农业国 D. 政治上是君主专制
|
|
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该评价 A. 客观地反映出废除农奴制对农民的影响 B. 是一种完全否定客观事实的溢美之词 C.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D. 站在封建主阶级的立场上诋毁改革
|
|
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前夕发表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再拖延下去,只会更加激起狂怒,只会给整个国家特别是地主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 揭示了改革的真实意图 B. 表达了地主的愤怒 C. 强调了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D. 揭示了改革的性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