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盖有三端:慑服他部,责令服从,一也。替其酋长,改树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旧,二也。开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旧移殖焉,三也。”下图中属于第三种情况的是

A. 归顺周的商贵族微子启封于宋(商故地)

B. 周武王弟康叔封于卫

C. 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晋,夏故地)

D. 周贵族召公奭封于燕

 

公元前634年,齐国攻打魯国,魯国派使臣见齐君说,魯国的祖上周公与齐国的祖上姜太公,共同协助周王安天下,有世世子孙无相害的盟誓,你打鲁国怎么对得住先祖?于是,齐君下令退兵。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

A. 盟约对各诸侯的政治约束

B. 荣辱与共、利益一体的宗族观念

C.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分封体制

D. 文化认同、天下共主的心理渊源

 

乾隆年间,刑部制定条例、严厉禁止盗卖宗族公产,包括义田祀产以及宗祠房屋,违者处以重刑。此条例颁行后,各地宗族在修订宗族法时,皆增立专条,要求将本族族产的数量、种类、分布等情况报官备案,这表明

A. 政府是宗族公产实际所有人

B. 盗卖宗族公产现象愈演愈烈

C. 宗族是传统中国的重要根基

D. 修订宗族法唯官府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已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普遍被人认同。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分封制宗法制的崩溃    B. 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 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D. 官僚政治的逐渐形成

 

王国维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商人继统之法不合尊尊之义,其祭法又无远弥尊卑之分,则于亲亲、尊尊二义皆无当也。周人以尊尊之义经亲亲之义而立嫡庶之制,又以亲亲之义经尊尊之义而立庙制。由此可见()。

A. 商朝实行授民授疆土的政策

B. 西周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C. 商朝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D. 西周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矣

 

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某项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一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衅周,周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衅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管叔、放蔡叔髃。以徽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 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 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C. 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D. 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有学者指出:国君时常通过不断纳妾来显示自己的实力与财富,于是就有了同父异母的许多个儿子。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的混乱

C.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D. 抨击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江州义门陈氏宗谱·旧碑碎语家言记》中载有唐宋朝廷旌表“义门陈氏”(累世同居的大家族)家族的缘由,上曰:“义门陈氏可旌者有三:一日齐家严肃;二日治事详密;三日报国急公。”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唐宋经济发展推动家族势力发展

B. 陈氏势力强大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C. 儒学修齐治平思想符合统治需要

D. 宗法制度不断强化扩大家族影响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793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7934 27935 27936 27937 27938 27939 27940 27941 27942 27943 2794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