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表明 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
《上海社会现象》记载:“自脚踏车风行沪地,初唯一二矫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则闺阁中人,亦有酷喜乘此者。每当那个马路人迹略稀之地,时有女郎三五,试车飞行,燕掠莺梢,钗飞鬓颤,颇堪入画。”从这段材料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 西方文明冲击了国人传统观念 B. 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C. 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已经消除 D. 近代上海女性追求时尚
|
|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是近代西学东渐在以下哪个方面的表现? A. 思想潮流的演进 B. 社会生活的变迁 C. 科技文化的发展 D. 新式教育的发端
|
|
孙中山割辫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吃过很多洋面包的辜鸿铭在辛亥革命很久以后还拖着辫子。这说明剪辫 A. 促进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B. 是观念与立场变革的象征 C. 给社会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D. 先后次序反映了觉悟的高低
|
|
上海人对西式服装经历了从“看不惯”到“习以为常"再到“参与”的过程。起初只有个别留过洋的人穿西装,慢慢地西装村衫、长衫马褂一起晃动在上海准。20世纪30年代,西式服装已占据上海服装界主流。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上海 A. 社会受西方的影响不断加深 B. 民众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C. 是接受西式服装最早的地区 D. 西装比传统服装更优越
|
|
人物命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孩子的取名往往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和祝愿,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有学者在调查某一时期的人名时,发现“志祥”“来祥”“致富”“志良”“旭清”“国民”“国超”“新民”“雪梅”“豪华”“凤平”“秋月”等名字出现频率较高。结合所学判断,该时期最有可能是 A. 中华民国时期 B. 新中国成立初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
|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
民国初年出现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穿着中西装都戴礼帽,被认为是最庄重的服饰。中山装逐渐在城市普及。而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传统的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这反映了 A. 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 穿西装运动风靡全社会 C. 服饰陋习被彻底地革除 D. 社会风俗改革任重道远
|
|
“(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我国社会 A. 生活习惯变化很大 B. 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通讯技术发展很快 D. 守时观念发生了变化
|
|
1882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 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 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 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