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样式。”这反映 A. 当时中国女子服饰趋向简约 B. 妇女地位提高,获得解放 C. “以夷变夏”在人们的情感中逐渐淡化 D. 风气开化,国人普遍追求时尚
|
|
清末上海竹枝词写道“衣衫华美习为常,抱布贸丝作大商。几句西人言语识,肩舆日日到洋行。”下列对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概括准确的是 A. 民营企业的发展 B. 思想观念的变化 C. 消费水平的提高 D. 工业文明的冲击
|
|
清末民初的社会,新旧相伴。后来的各色文化名人和部分学者对清末民初的社会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文章:《女性“大足”的回归》《奉天城里的第一批女中学生》《北京城里的新式理发馆》《要幸福,不要媒介》。这些文章叙述的主题或研究的视角应该是 A. 社会生活 B. 学制变化 C. 政治思潮 D. 社会伦理
|
|
1872年《申报》报道:“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乃上海地方妇女之蹀躞街头者不知凡几,途间或遇相识之人,欢然道故,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日甚一日,莫能禁止。”该报道表明 A. 传统道德礼教观念在国民心中已经淡化 B. 妇女解放思潮在上海已悄然兴起 C. 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潮盛行 D. 上海风俗已经以西式为主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朝代,都在皇权和文官制度的统治下,再配合市场性农业经济的网络。如果没有其他因素,这两套网络的结构,可以长期保持中国的统一,提供相对有效的管理。到了唐代,虽然颇多内乱外患,但基本上,文官制度的体系还是相当有工作效率。宋代的制度,地方有相当的自主权,虽然宋代中央的工作效率并不高,各个地方人治为政,但也能保持经济网络的自动调节。明、清两代,中央权力强大,而在意识形态固定以后,文官体系已不再能作必要的调节,以适应突然发生的变化。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因而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形辅”,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刑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到刑法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 ——据梁治平《法辨》、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 材料三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是法律与文化的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之间的文化阻碍。 ——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分析》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近现代中国法律的特点各是什么
|
|
下表为不同教科书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摘选)。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 B. 辛亥革命促使清朝统治结束 C. 清帝退位但专制仍存 D. 孙中山为首革命派力量强大
|
|||||||||
1932年1月9日,中共临时中央作出决议:“过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要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这一决议 A. 正确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 B. 要求战略转移以反对日本侵华 C. 指出了农村革命道路不足 D. 反映了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
|
|
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对外部分借款的概况,由此可知当时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不断扩大 B. 洋务运动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 C. 清军的近代化程度逐渐提高 D.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
|
|||||||||||||||||||||
1936年初,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国防计划大纲草案》,具体规划了该年的军事任务,决定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反映出南京国民政府 A. 企图维护独裁统治 B. 策划围剿革命根据地 C. 准备对日防御作战 D. 借抗战之机掠夺民财
|
|
西周时期,“天子千里,公侯百里,男五十里”,“公食贡,大夫食邑,土食田,庶人食力”。这反映了当时 A. 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B. 重农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 C. 利益分配不公导致了贵族间的矛盾 D. 关注民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
|